哨子,以修水县为中心的铜鼓县、武宁县、奉新县、分宜县,湖南的平江县、浏阳县,湖北通城县、崇山县靠近修水县边界乡镇的叫法,是过年餐桌上必备一道美食。哨子,普通话里是一种能吹出声音的器物,用于集合人、操练或体育比赛时发号施令。两个名称完全不同,修水哨子可能是与红薯有关,红苕也是红薯叫法,哨与苕同音。
修水人过年或招待亲朋好友吃美食,这种美食起源于何时?何地?在福建龙岩一些乡村地区也有类似美食,原料也是芋头与薯粉,做作不同叫芋子饺、芋子果,包的馅料以肉为主。
本地一些文人说,相传夏禹时代,当年大禹来到修水治好水患,当地群众十分感谢大禹所作。与北宋时期黄庭坚、苏东坡、欧阳修拉上关系,是不严谨、胡编乱造故事,哨子制作配料之一薯粉,最早传进是明朝万历年间,分三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清乾隆时期,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修水哨子也就在清中期左右在本地流传。
过年北方人多以小麦加工类为主饺子、花馍、粘豆包等,我猜想还有象修水样地方哨子之类,必吃面食加工美食。南方人多以大米类为主如年糕、汤圆等为主美食。修水哨子随着生活条件提高,近几十年改良有大米哨子、薯哨子、土豆哨子,馅料从传统肉与糖这主,吸收了外地馅做作如广东豆沙类等,不变是薯粉原料,传统的哨子是芋头与薯粉做成。
芋头,《史记》记载: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常见有三种,多头芋,母芋分蘖群生,子芋甚少。大魁芋,母芋单一或少数,肥大而味美,生子芋少,植株高大,产量高,台湾、福建、广东等热带地区常见。多子芋:子芋多而群生,黑色纤维包裹,子芋为尾端细瘦的纺锤形,从母芋分离,栽培目的是采收子芋,此类是做哨子的原料。
吃哨子还是冬天地道好吃,经过雪霜冰冻整个冬天的芋头,纤维已经松散容脱,肉质变软变脆,快到腐烂边缘状态,挖起后去泥除去已经烂,清洗去掉黑色纤维,再仔细刮去残留纤维,红色的外皮白色的肉质,红里透白,圆圆胖胖,大小不一,耀眼可爱。
点燃木柴,大火蒸芋头,喜欢乡村土灶做哨子,大锅、大灶、大蒸笼,虽然柴火烧得灰尘到处飘扬,但一种情怀,一份小时候记忆,那时过年趁大人不在旁边,急忙揭开锅盖,快速拿到蒸熟芋头盖好,热得左手放右手,右手放左手,滑滑芋头汁粘贴在手上,稍微有些冷外表,就塞进嘴内,咬一口,嫩甜香口软肉瞬间爆裂,热气在口里四窜,烫得直跳脚,狼狈不堪地跑来跑去。
蒸熟蒸透好芋头后,将芋头打成糊,用手仔细抓几遍,找出没有成泥糊的芋头籽,这个很重要,一旦有的话包馅料会破皮而出,蒸好的哨子就不成形。
馅料主要分三种,纯肉味、甜味、辣味,九十年前我姑家在县城条件好,做哨子是纯肉味,新鲜瘦肉少量葱、姜沫,皮薄肉多,不小心大咬一口,肉的油汗流到胸前;甜味,白糖与红糖加炒熟芝麻,与白色猪油汁搅合一起。
辣味,江西人爱吃辣,辣味是传统下来的,配料各地乡村不同,多半是腊肉、鲜冬笋、干香菇、油豆腐、大蒜叶、少量干辣椒,一起炒好,吃上一口,满口都是人间厚重滋味,先是腊肉少许咸味进入舌尖,接着被冬笋鲜味掩盖,又被干香菇、大蒜叶刺激满嘴香味,最后一丁点辣味展开,再被芋头与薯粉,嫩嫩滑滑皮裹住,让脑子味道分不清是何等佳肴!这就是修水人骨子里基因传承下来的家乡记忆,江西修水人的年味!
搓好芋头泥后,等待冷凉后,没有粘附成型效果,就得用薯粉,各家喜好不一,硬点多薯粉适合炒,炒哨子,就是做成比汤圆大一倍,烧开水后放入锅煮熟,沥干水分,大火加上油、盐、酱、蒜、葱、姜等佐料炒即可食用。
薯粉少变成软糯,包哨子可是要一定技巧,先是做成圆形,然后拉坯包馅,心细女人包得皮薄,造型饱满,大小均匀,蒸后不出馅料,吃内有空隙不结实,糖的是最难包好,包得不均匀,封口没封好,糖水会渗漏出来。
上笼蒸哨子,大火蒸二十分钟左右,先要放几个在小碟上,另有四个小碟上放大块腊肉、油豆腐、鸡肉、鱼块,点燃香烛,放在祖牌桌案,敬上感恩。小孩们高兴的点燃爆竹、焰火,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等到第一道菜—哨子,当哨子端放在餐桌上,过年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时修水人与全国人民与海内外华人,欢乐在大地回春之时祝贺,祝福亲朋好友万事如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