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杨梅一直想去祖国西部高原看看。她想知道,那里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她的爱人、新疆军区某团连长刘明辉魂牵梦萦。
2021年初,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被世人所知。边防官兵黑紫的脸庞、皲裂的双手以及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面容,让杨梅知道,那个有着巍峨雪山、壮美冰川的地方,也充满着艰辛挑战。她多次劝刘明辉“多为家庭和健康想想”,但回答她的,总是他那憨厚的笑容和义无反顾的身影。
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走上苦寒的喀喇昆仑,很多官兵都像刘明辉一样,有着类似的内心历程:刚来到这个地方时,心里也曾想过离开,但干着干着就待住了,待着待着就爱上了。
这也是很多人对边防官兵敬佩所在。是什么力量主导了这种心理变化?随着边防建设持续推进,其中一个答案愈发清晰—一茬茬戍边人在长期守防岁月中创造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浸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官兵不计得失、前赴后继,在离天最近的地方书写忠诚。
一
祖国西陲,新疆军区某团营区,一块块历经风吹日晒的高原石,被战士们用画笔描绘出不同风景:蓝天、大海、鲜花、红旗……
驻足观看,大大小小的石头,或犹如利剑,或形似雄鹰,或刻上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让冰封雪裹的极地高原平添了几分生趣。
“大家将美好绘在了石头上,也将赤诚刻进了心中。”正在绘制石头画的中士冯竣,是连队的文艺骨干。为丰富文化生活,前些年他开始在石头上绘画。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战友加入进来。他们用一块块浸染着雪域烈日与酷寒侵蚀的石头,装点着亘古不变的荒原。
“我们用高原石垒筑工事、绘就祖国版图,也用高原石记录青春印迹、描摹军旅岁月。”在下士魏占彪的眼里,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石头,已超越了本身价值,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其实在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美丽的鲜花。”某边防连所在地一年中有8个月时间大雪封山,营区周围总是白茫茫一片。他们把风景图片打印出来挂在床头,还把巡逻路上捡拾到的树根、蜂巢配上彩纸剪裁成花朵、制成精致手工艺品。
凝视这一石一花,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边防官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边防文化的特质。
长年累月的戍边历程中,边防官兵改造着环境,也创造着文化。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第一茬戍边人凭着“三峰骆驼一口锅”扎根昆仑,亘古雪原便有了人间烟火。在海拔5300米的天文点,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营房—夯土堆积的斑驳墙壁上,写满了“身在昆仑山巅巅,志在五洲红彤彤”“扎根昆仑,战天斗地”等标语。那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过去,官兵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墙上的标语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曾经的营房也被铁栅栏围起,成为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缅怀先辈事迹的教育场所。但一直未变的,是根植于一代代戍边人血脉中“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战斗精神。
正是在这些精神的影响下,边防线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屋、一场一地,在官兵眼中都变得可爱,化作一个个精神符号,悄然连成雪域军营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即便是挂在窗棂上的冰块,经官兵之手成为形态各异的冰雕,也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动人色彩。
边防线上,官兵的脚步无处不在,文化的气息也随处可见。如今,走马边关,文化场所星罗棋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边防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有的边防连队建起了蔬菜大棚,形成别具一格的“绿色文化”,官兵徜徉其间,阅读休憩。有的偏远点位建成了富氧文化室,高原官兵自发组建的乐队有了展示舞台。还有的边防团结合地域特点建设特色文化,舞台剧《托峰魂》《昆仑颂》及歌曲《帕米尔组歌》等文艺创作享誉天山南北。
新疆军区文工团文艺轻骑队,见证着边防文化发展,也丰富着边防文化的内涵。过去一年里,他们五上高原,走边关、爬雪山、翻达坂、穿戈壁,演出点位覆盖所有高原哨所。通过战地文艺演出、先进典型挖掘、战斗歌曲教唱、文化骨干培训等形式,他们为雪域边关增添了更加鲜活丰富的文化元素。
戍边官兵是边防文化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受益人。随着时间积淀而成的厚重文化,不断反哺感染着边防官兵,用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平凡变得伟大,让青涩变得勇敢。去年9月入伍的列兵张腾,在自己的戍边日记上这样写道:“虽然我生于和平、长于安宁,但踏上这片土地,胸中自有凌云豪气,脚下已是万岭千峰。”
二
康西瓦烈士陵园,海拔4280米。
这里长眠着112名烈士。为了家国安宁,他们的年轻身影在战火硝烟和艰苦守防中瞬间定格,化作了巍巍山脉,守护着祖国西疆。
没有人比新疆军人更懂得这座陵园的意义。自建成以来,途经康西瓦的官兵,不论公务多忙,都要去看看烈士,点支烟、敬杯酒;车队经过时一律减速慢行,喇叭声在山谷中经久不息;附近驻军单位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陵园向烈士报到,调离的时候还要向烈士述职……尽管山高路远,烈士墓碑总是一尘不染。
尊崇英雄,是边防官兵发自内心的自觉。正是在英雄精神指引下,古老的荒原才建成了如今的家园。英雄主义,是边防军人永恒的精神坐标,也是边防文化永远的本质内核。
跟随英雄的脚步,是一代又一代戍边官兵的执着追求。列兵陈祥榕,上了高原便爱上了这里。为了能够上边防,入伍时150斤的他硬是将体重减到了110斤。到了高原后,他高原反应剧烈,军医和连队都建议他到后方调整。他对指导员说:才来到这片憧憬已久的土地,我不想当逃兵。那次对话的1个月后,在入伍的第289天,他将生命融进了巍巍昆仑,永远守护着他深爱的这方热土,谱写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壮歌。
军人作风的培育,需要“血与火”的淬炼,需要英雄文化的熏陶。近年来,新疆军区部队大力推进军史文化场馆建设,一座座军史长廊、缅怀先烈场所在营盘中拔地而起,219国道沿途的一处处红色遗址也被连接成“红飘带”工程,构筑成一个红色磁场,在无声中感染着官兵。
放眼喀喇昆仑,这里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却是一代代边防官兵情怀的家园、心灵的归宿。2021年11月,在海拔5200米地域连续18个月担负任务的一个分队,依令进行轮换。原以为官兵脸上都会洋溢完成任务、轮换下山的喜悦,没想到大部分官兵都眼含热泪舍不得离开。
临行前,炊事员将锅底擦得锃亮,司炉员把锅炉烧得旺盛。组织登车时,一些官兵在阵地上抱着火炮不愿撒手,不少人抓起一把高原土揣在兜里。出营门的时候,大家在车里流着泪唱起了属于自己的歌:“昆仑的风,你听我说,严寒缺氧耐寂寞,咱一心守山河……”
在高原上,有不少这样的歌曲。它们总是在风雪中、伴着热泪被唱出。或许那歌声并不悠扬,却唱出了边防官兵心中最豪迈的激情、最深刻的牵挂。
这其中有一首创作于1950年的《挺进歌》。那年,为了解放西藏阿里,党代表李狄三带领先遣连136名官兵徒步闯入莽莽昆仑。队伍出发前,他编谱了这首歌曲为官兵鼓劲打气。先遣连官兵唱着这首歌,翻越了海拔6000余米的界山达坂,以牺牲63人的代价将五星红旗插上了藏北高原。
此后70多年间,围绕英雄、坚守、奉献等主题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有人把它们比作官兵坚守高原的“维他命”,为边防官兵提供精神营养。也有人这样描述:下哨途中唱几首高原歌曲,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这种“富有”,无关物质多寡,而是精神世界充实丰满的体现。
在军地各级共同努力下,全新修缮的康西瓦烈士陵园于去年底竣工。如今,不论是瞻仰烈士陵园,还是以烈士之名命名桥梁,抑或以集体之名继承英雄遗志,英雄主义精神早已在薪火相传中融进了边防官兵的灵魂血脉,构建出边防文化特有的价值内核。这既是一代代戍边人前行的路碑和坐标,也是他们坚守高原的信念和动力。
三
初春时节,喀喇昆仑依旧冰封雪裹。
“就爱这高原,就恋这把土……”某团营区里传来阵阵歌声,这是该团文艺小分队正在巡回演出。一曲《就恋这把土》点燃官兵激情,让男声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
“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作为小分队主唱,中尉李学非常喜欢跟观众合唱的感觉。他说,这意味着自己的歌唱进了战友内心。
这几年,随着部队各级更加注重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小分队在雪域高原更加活跃。他们由普通官兵构成,多则十来人,少则三五人,一件乐器、一支话筒、一根画笔便可为官兵带来文化慰问。
这些文艺战士来自基层,懂得官兵。在训练之余,他们结合戍边实际,创作了不少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文艺作品。歌曲《寸土不让》《高原边关》、舞蹈《勇士》、小品《较量》、情景剧《昆仑的呼唤》、诗朗诵《山河铭刻》……这些作品生动展现新时代边防官兵的昂扬风貌。
文艺小分队的出现,在专业演出和业余爱好间架起了桥梁。他们来自官兵,作品取材自官兵,其演出更易引发共鸣,产生连锁效应。
去年底,某边防连排演了一场赞颂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事迹的情景剧。从编创到演出,15名参与者全是初上高原的新兵。演出后,列兵石鹏飞说:“在排练和演出中,我对卫国戍边英雄认识更深了。烈士入伍时也和我一样平凡,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普通官兵走到了舞台中央。”某连指导员赵攀曾是团里的宣传干事,对近几年边防文化的发展变化感触很深,“以往我们是等着专业团队来巡演,现在我们自己就可以办一台有模有样的晚会。”
在采访中,我们还感受到一个变化: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备、网络的普及,让边防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山水木石,官兵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明显。
某边防团因地制宜在连队、哨点建设“高原文化活动室”。步入其间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着官兵创办的戍边小报及巡逻途中拍摄的拾趣图片,书架上摆放着畅销书籍,唱吧、VR体验、电子竞技、健身设备一应俱全。此外,借助移动网络,“云端读书”“边塞诗歌分享”“戍边交流”“视频创客”等线上文化活动,也可在雪域高原开展。
某边防连一级上士柳青对此颇有感慨:“守边16载,‘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防文化随着时代蓬勃发展。新时代官兵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为边防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让偏远苦寒之地始终春风满园。与时俱进的边防文化,也以其深远厚重的力量,培育着官兵,点染着边关。
图①:某团官兵用无人机举行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图②:文艺小分队活跃在官兵中间。图③:官兵绘制的高原石头画。图④:基层官兵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图⑤:康西瓦烈士陵园内,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戍边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