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小组,有一个近百万成员的社区大组,他们自称为“抠组”,每天都有人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节俭妙招,并乐此不疲。这里面有一位“大神”,近期她的故事被拍成了节目,“女子毕业9年抠出2套房”上了热搜,引发争议。据当事人回应,节目中有很多话被删减了,包括大量“尊重每个人的消费观,别人消费不花我的钱和我没关系”这样的话。生活中的“抠神”比比皆是,不过,有时候你会发现,“抠”只是一种习惯和观念,它的背后其实另有玄机。
你真是我见过最“抠”的90后
◎音乐水果
华人街超市卖的韭菜一小把就要10英镑,我干脆自己种韭菜包饺子吃……
“双十一你买了什么?准备买什么?”“我什么都不买。”“啥都不需要?”“不需要,我的目标是不花钱。”与我共事多年的同事听到我的回答后,与往年那般陷入了沉默。半晌,她拍拍我的肩膀感慨道:“哎,你真是我见过最抠的90后。”
其实同事很清楚我的开销情况:平日忙于工作,无暇花钱;周末忙于读书写作,无暇逛街;待到假期出门旅行,那就是本年度花销最大的时刻。近期,爱人还询问我,是否需要买个iPad来玩游戏、看电影,我直接否决,理由很简单:“你工作比我还忙,你以为咱俩有时间用它?没必要买。”爱人想了想,觉得我说得有道理。过了一会儿,爱人转过头对我进行灵魂发问:“话说,你到底是怎么变得这么抠的?”
我想了想,“抠”的种子是在出国留学期间萌芽生长的。
去美国读本科时,我所就读的大学位于乡下,按理说花销比大城市便宜。但即使如此,美元与人民币6.9的汇率也让我在超市买菜时反复计算,将日常生活成本控制到最低,加上我有记账的习惯,每周末、每月末都会算算最近花了多少钱,以此看看主要开支,并算下如何节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发现与同学在外聚餐的开销格外多,所以,当大家再喊我出去吃饭时,我以“作业没有写完”为由拒绝,在宿舍里埋头苦读,饿了就自己做饭吃。长久以往下去,不仅省了钱,成绩也都变成了A。
待我申请到伦敦政经的研究生项目时,我未承想在伦敦的生活成本更是贵得吓人。当时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0.8,而每周的宿舍费就是200英镑,超市里最普通的面包是2英镑,坐地铁的起步价也是2英镑……于是,我与其他中国同学一起,沿着泰晤士河走路上下学,既节省了公共交通的费用,也锻炼了身体;每周去超市买菜的时候会挑选在下午时段,因为那时蔬菜打折的品种会更多;华人街超市卖的韭菜一小把就要10英镑,我干脆自己种韭菜包饺子吃……
研究生毕业后,我把这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也带回了家,秉承“能不花钱就绝对不花钱”的习惯,每个月的生活费维持在一个低得令人咂舌的数目。我喜欢看书,当有新书好书上市时,就推荐学校图书馆去买,买完我借来看,还推荐给其他同事一起看;我喜欢运动,但又不喜欢健身房的嘈杂,便在家里收拾出一个屋子,专门用来练核心力量;至于写作、弹琴、唱歌、跳舞等一众爱好,都可以在家完成。逐渐地,我发现自己特别宅,周末除了去一趟超市采购,完全没有出门的必要。除非天气晴好,我会拿着自己的公园年卡,去颐和园的西堤上走一走,畅想下乾隆当年命人从西湖边上取土种柳,是多么惦念江南的好风光。
有一个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好友见我生活朴素,出门不是帆布包就是双肩背,某天送了我一个名牌包。每天骑车前都很想把这个名牌包像以往那样放进车筐里,可考虑了下它的价格,还是决定随身背着。这个包非常小,装不了多少东西,我还得再拎一个帆布包去装如遮阳伞、水杯、水果、零食等剩余的物件。一周之后,我把名牌包还给了好友,如实道:“容量太小,实在用不上。”好友无奈地叹了口气:“下次送你个大登山包,保证全都能装进去!”
俭朴历来是我的个人风格,这却让学校某些同事认为我很缺钱,还闹了个小误会。有一天中午吃完饭去送餐盘,一个教物理的英国外教叫住了我:“Joyce,周末你想赚点外快吗?我这里有个兼职口译的工作,需要你这种中英流利的人。”我愣了下,随即谢绝:“谢谢介绍,不过周末我特别忙,要读书写作,还有家庭活动需要参加,真的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英国外教又再次强调:“你不需要周末赚点钱吗?”我疑惑地摇摇头:“我不缺钱哪,真的谢谢了。”
回家后我和爱人讲了这个小误会,爱人乐了:“咱俩是现在看起来能多俭朴就有多俭朴,要不,你明天穿个貂去上班吧?”我翻了个白眼:“你看咱家衣柜里有这种东西吗?多不环保!好歹我也开了个商务轿车上下班,不算缺钱吧?”爱人支招:“要不你明天开越野车吧?要不开跑车?不不不,我家大小姐怎能亲自开车,小的明天就是您的司机!”说罢,两人捧腹大笑,直笑到肚子疼。
节俭是一种美德,过俭朴的生活便可不为物所役,便能充分保持精神的自由。就像我日常跟亲朋好友解释的那般:“我不是抠,我只是节俭,钱要花在刀刃上,多攒钱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