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疑虑与忧郁很快就发展为对当下的不满,造成一种疏离感,艺术家希望能够远离当下,于是他们在内心转向了古典时代,那是一个与当下完全相异的理想化的古代。
在1843年春季的巴黎沙龙上,瑞士 古典主义印象派画家夏尔·格莱尔(Charles Gleyre,1806—1874)就以一幅 《垂暮》(1843)引起轰动,将 德拉克罗瓦《自由领导人民》(1830)带给观者的“革命亢奋”一扫而光。这幅画不仅是画家本人忧郁心情的写照,也是时代情绪的写照。
▲ 油画《垂暮》(又名《幻灭》,1843)
瑞士古典主义印象派画家夏尔·格莱尔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疑虑与忧郁很快就发展为对当下的不满,造成一种疏离感,艺术家希望能够远离当下,于是他们在内心转向了古典时代,那是一个与当下完全相异的理想化的古代。接管了古典主义学院派大师 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画室的格莱尔就是抱持着这种好古的心态,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一起形成了一个赞美并膜拜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朋友圈。
格莱尔的艺术转向深刻影响了当时的青年艺术家。这群年轻的艺术家大都是十九世纪的二零后或三零后,活跃于1847年至1863年之间的欧洲画坛,艺术史上他们被称为 “新希腊人”(Néo-Grecs)或 “庞贝画家”(Pompéistes),因为他们作品大多取景于想象中的古希腊罗马场景,人物也都装扮成古代模样。而艺术家们对古希罗人生活的想象大都源于庞贝古城发掘出来的壁画和古物。
从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 “庞贝风”,各国名士纷纷去庞贝废墟上感受古罗马的古典理想生活,甚至在欧洲宫廷内也流行起了庞贝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
▲ 庞贝古建筑复原图
这群年轻的“新希腊人”或“庞贝画家”中,有一位虽然在格莱尔画室只呆过三个月,日后却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学院派大师,他就是 十九世纪法国学院派代表画家杰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他曾被拿破仑亲王(Prince Napoléon J. C. P. Bonaparte,拿破仑三世的堂弟)聘为御用家装设计师,按照庞贝风格来装修王子在巴黎的宫殿。杰洛姆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庞贝迷”。
令杰洛姆名声大震的第一幅作品是他在1846年巴黎沙龙上展出的 《斗鸡》:
▲ 油画《斗鸡》(1846)
法国学院派画家杰洛姆 作
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对今人来说,这幅画也许有点名不见经传,但当年在巴黎沙龙上,这幅《斗鸡》却如它的主题一样,是攻击中的“战斗鸡”。因为杰洛姆虽然描绘了古代题材,却没有刻画任何英雄人物,也没有在画布之上上演任何历史大戏;相反,他创作了一幅以古代为背景的风俗世态画,用画笔描绘了一对赤裸的青年男女看斗鸡的日常情景。
然而,此景却并非毫无深意。因为这场斗鸡比赛发生在一座 古罗马坟茔之内,画面中的墓碑显然令人联想到庞贝城西北角的古罗马墓地,画面左上角的远山则令人联想到毁灭了庞贝城的 维苏威火山。在这令人联想到死亡的舞台之上,两只鲜活的生命在决斗。看戏的姑娘冷静地倚靠在鸡笼之上,显得对比赛结果似乎漠不关心,她只是来玩玩的。而少年则在鼓舞着自己那只攻击性颇强的大公鸡,仿佛在轻声对它说:“加把劲啊!你可是战神马尔斯的宠物鸡!”
整幅画在活泼而轻松的氛围之中,描绘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那看不见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以及潜在着的死亡威胁,这威胁就如同画面左上角的维苏威火山一般,随时可能爆发。难怪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家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看过此画之后,立即意识到,这种形象与主题上的突破对艺术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对艺术表现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 油画《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1813)
法国画家瓦朗西纳作
现藏于图卢兹奥古斯汀博物馆
▲ 油画《庞贝城的最后一日》(1830-1833)
俄罗斯画家布留洛夫作
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