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750个座位的千叶县市川市文化会馆座无虚席,迎接从申城飞来的“吉祥鸟”。2月19日下午当地时间2点,上海出品的舞剧《朱鹮》拉开日本巡演的大幕。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邀请,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派,上海歌舞团将在66天里演出55场。《朱鹮》优雅展翅,飞舞轨迹划过东京、大阪、名古屋等28座城市。“作为上海出品的‘文化使者’,舞剧《朱鹮》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魅力,传递了中国人民关注环保、关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平友好理念。”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说。
自诞生以来,《朱鹮》演出350余场,其中海外巡演占比超四分之一,日本公演达80场,还曾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表演,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这只吉祥鸟超越国界的艺术力量从何而来?“舞剧《朱鹮》是一部超越千年时空的作品,它描绘了人类和朱鹮透过心灵的交流,反映了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日本民主音乐协会代表理事山口浩二表示,《朱鹮》的主题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美妙舞蹈将宏大命题落实在珍稀鸟类上,巧妙精准地传递着人与自然界生灵平等共处的理念。“期望这部以象征中日友好的朱鹮为题所创作的唯美作品,能打动人心,在人们心中孕育富饶的情感。”
舞剧《朱鹮》新一轮日本巡演首场,人流涌入市川市文化会馆。
观众缘
大幕拉开,悠扬乐声响起,羽色绯红、脖颈高昂的“朱鹮”款步而至,她们的赤色脚掌轻拍水面,泛起爱的涟漪。舞剧以朱鹮的死亡与重生,折射出人类共同面临的环保命题。演出结束谢幕时,许多日本观众眼含泪水,集体起立鼓掌。
柳叶冠、血色颊、喙间一点红,飞翔时犹如红云掠过,朱鹮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与美好。日本民众也喜欢朱鹮,新潟往返东京的新干线就叫“朱鹮号”。然而,因环境恶化和人为捕杀,朱鹮在日本曾濒临灭绝。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最后7只朱鹮。在中日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朱鹮繁衍生息,让“吉祥鸟”再次回归大众视野。由朱鹮命运所折射出的环保命题,是中国的、日本的,更是世界的。
舞剧《朱鹮》的灵感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展陈,在创作之初就有“走出去”的考量。主创团队数次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访谈鸟类保护专家,收集影音资料,历经4年创作完成。2014年10月,《朱鹮》首次赴日公演,遭遇“国鸟”朱鹮灭绝的日本观众在中国舞剧中寻找到强烈共鸣。演出盛况不仅被当地媒体关注报道,观众们还通过社交媒体广泛讨论,使“中国朱鹮”成为热词。由此,《朱鹮》叩开日本市场的大门,数十场演出在首演后被日方预订。
如今,新一轮《朱鹮》日本巡演处在“后疫情时代”,舞剧把“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一主题凸显得尤为深邃,让经历过疫情的海内外观众更有感触。“地球不只属于人类,而是属于蓝色星球上所有的生灵。这种现代理念、文明意识契合了当代人共同的价值观,带来更多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执笔《朱鹮》剧本的剧作家罗怀臻说。
高品质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唐朝诗人张籍笔下的朱鹮优雅灵动,但以舞蹈来描摹朱鹮的动态并非易事。为了找到代表朱鹮的标志性舞姿,编导佟睿睿带着演员们从几百个动作中不断提炼和推翻。他们创作出一套独属于朱鹮的舞蹈语言——下身动作融入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
舞台上,“群鹮”既保有鸟类的特性姿态,又尽显舞者的优美身段。中国演员模仿朱鹮“涉”“栖”“翔”的动态,将大自然之美艺术提炼为舞蹈语汇,得到海外同行和观众的认同。“为了看清每一位演员的表情,我特意带着望远镜来到剧场,结果却被演员们的手指吸引了。单是灵动细致的指尖变化,就让人感动不已,可以想象出她们花了多少心血。不管《朱鹮》来日本多少次,我都会到现场看。”首演结束后,一位日本女性观众留言点赞。
好作品叠加高品质,才能维持好口碑。此次赴日巡演,历时66天演出55场,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组夸张的数字。为了确保质量,上海歌舞团邀请佟睿睿再度打磨《朱鹮》,对肢体和表演进行了更细致的改动;还安排了周晓辉、毕然、徐莹等三组“鹮仙”阵容,加强演出队伍的厚度。“我们通过国际舞台锻炼培养青年舞蹈家,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王延说。
作为首演场的“鹮仙”,青年演员周晓辉2014年进团就加入了《朱鹮》剧组,从群舞一路跳到“七仙女”。“2022年中秋,我首次以‘鹮仙’的角色亮相舞台,对这个角色越来越有期待。”周晓辉说:“团里有句老话是‘百场如一’,我会把每一场都当作第一场,将中国特有的古典美展现给海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