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麻黄草有什么药用功效?

中药材麻黄的基质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中药材麻黄的基质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中医药用首载《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瘟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其中草麻黄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地;中麻黄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地。全世界的麻黄属植物(Ephedra spp)欧亚大陆约有四十种,非洲十一种,美洲大陆三十种,除中国之外,也有二三个民族拥有此类麻黄属药物的记录。

做为中医药用中最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使用麻黄的方剂有十四方,《金匮要略》十三方,中医向来有“麻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罪”之说。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主要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行水消肿,散阴疽消癥结四用。生麻黄发汗解表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但平喘止咳则佳。

主要适用病证有:

1)、风寒表实无汗证:凡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致肺气不得宣通之外感喘咳,皆可用麻黄;表证已解仍喘咳者可用炙麻黄。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麻黄治喘咳配杏仁尤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一刚一柔合用,平喘止咳更佳,故医家又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如有肺热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需加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清肺热。

3)、水肿兼有表证者: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肾炎水肿亦有一定效果。

4)、散阴疽、消癥结:麻黄温通发散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入积痰凝血,常配熟地、白芥子等同用,如《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便是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之良用,盖“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也。

麻黄的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9g,治水肿可至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

麻黄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麻黄应注意如下禁忌:

1)、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应禁服。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虚喘者应慎用;

3)、多汗、失眠者慎用。

相关的中医药资料记载: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瘟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唐本草》:“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

《名医别录》:“麻黄生晋均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清。”“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根、节止汗,并牡蛎粉、粟粉等分为末,生绢袋盛,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日华子本草》:“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癥癖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图经本草》:“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里仁子黑。根紫赤色。”

《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本草纲目》:“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未麻,其色黄,未审然否?”“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用之折去节根,水煮十余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根节能止汗故也。”

《得配本草》:“麻黄,惟身首拘急而痛,六脉浮紧有力,可用。盖北地霜降后,受严寒之正气,为真正伤寒,初起邪在太阳经,用此升散寒气,是其所宜。若但感冒寒湿,或时邪疫症,恶寒发热者,用之则卫气大伤,津液干燥,立毙而不可救。况骁悍之药,过汗则心血动,吐衄不止。过表则真气伤,汗出无了,猝成大患。惟寒水溢于肌肤,遍身肿胀,用此发汗,使水气外泄,亦劫夺之一法也。”

《蜀本草》:“麻黄,味苦,温、微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龙沙,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川谷。立秋采茎,阴干令青。厚朴为之使(《证类·七情药例》谓白薇为使),恶辛夷、石韦。”

《子母秘录》:“治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杵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

《本草衍义》:“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何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医宗金鉴》:“麻黄宣肺酒:治酒皶鼻 麻黄、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将药入酒内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饮3~5杯。”

《兰室秘藏》:“(口畜)药麻黄散:治内外障眼,麻黄一两,当归身一钱。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含水,鼻内(口畜)之。”

《普济方》:“如圣散:治眼目偏痛及头风,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口畜)之。”

《肘后方》“疗人嗜眠喜睡方:麻黄、术各五分,甘草三分。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麻黄五分,熟地一两,白芥子二钱(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钱,肉桂一钱,鹿用胶三钱。水煎服。”

《医学心悟》:“麻黄膏:治疥疮,猪油四两,斑蝥三个,麻黄五钱,蓖麻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大枫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

《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

《兰室秘藏》:“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袪除寒毒。”

《本经疏证》:“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

《伤寒论》:“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方七。麻黄三两(10g),去节,桂枝二两(6g),去皮,甘草一两(3g),炙,杏仁七十个(7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似汗,不须剖啜粥,余如桂枝将息。”

《本草备要》:“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咳逆上气,痰哮气喘,赤黑斑毒,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过剂则汗多亡阳,夏月禁用。”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6g),麻黄四两(9g), 生姜四两(9g), 细辛(3g)、紫菀、款冬花各三两(6g), 五味子半升(3g)、大枣七枚(3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9g),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疤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章次公论外感病》:“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而尤以上海为甚,问其理由,莫不以麻黄发汗之力太悍,不慎将汗出不止而死。”

《千金要方》:“引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麻黄三十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圣惠方》:“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