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冠军”——黄连

黄连虽苦,其药用价值却高到超乎你想象。

黄连最早记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黄连异名诸多,譬如王连,支连,苦连,土川连,雅连等。黄连的苦是众所皆知的,但是黄连的药用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近现代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病毒、降血糖、抗肿瘤、对心血管系统、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道地与产区

(1)味连:以根茎干燥,肥壮,连珠形,质坚体重,断面红黄色者为佳。主产于四川石柱、南川、城口、巫山、巫溪及湖北恩施、来凤、建始、利川房县、巴东等地,主要为栽培品,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2)雅连:以根茎粗壮,“过桥”少者为佳。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等地,为栽培品,有少量野生。

(3)云连:以根茎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绿者为佳。主产于云南德钦、怒江及西藏地区。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药材性状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3~8m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和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2)雅连:多为单枝,偶有分叉或2~3丛生,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5~10mm。“过桥”较长,但较味连少,连珠明显,形似蚕状。顶端有少许残茎。质地、气味均与味连相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3)云连:多为单枝,弯曲成钩状,较细小,长2~5cm,直 径2~4mm。节间细密,“过桥”较短,形如蝎尾。表面呈棕黄色或黄绿色。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棕色、红黄色或金黄色。味极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采集加工:家连栽培4~6年后均可挖取,但以第五年采挖为好;野生黄连一般是高山地区第五年收,低山地区第四年收。 10~12月挖取者,根茎内含水分较少,质地结实,品质较佳,将挖出的根茎,去净泥土并剪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1~2天后,低温烘干,要勤翻动,干后装在特制的“撞笼”内,来回撞动,以除尽须根和杂物。鲜黄连不能用水洗。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炮制

①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②酒黄连:将拣净的黄连喷洒黄酒拌匀,稍润,放锅内稍炒至微干,取出晾凉(每50kg用黄酒6. 25kg)。

③姜黄连:将洗净的鲜姜切碎加水榨汁,用姜汁浸拌黄连,至将姜汁吸尽,放锅内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50kg用鲜姜6. 25kg)。

④萸黄连:将吴茱萸放锅内煎汤,捞出药渣用药汤浸拌黄连,至汤被吸尽,稍炒后晒干或直接晒干(每100kg用吴茱萸10kg)。

⑤炒黄连:取黄连置热锅中,用微火炒至老黄色为度。

⑥黄连炭:取黄连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喷水灭尽火星,晒干。

⑦胆汁制黄连:取猪胆剪碎,取汁去渣,加黄连片炒干为度(每500g黄连,用猪胆5只)。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澹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疗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或浸汁用。

使用注意: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出处:中华本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用处方

1. 治痔疮

黄连二两,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一钱加入。痔疮敷上即消。(《丹溪治法心要》

2.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擎)。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3. 治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

黄连、瓜萎,上二味捣末,以生地黄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忌猪肉。(《外台》)

4. 治痢初发或三五七日内不拘赤白

黄连十两(炒),木香二两,大黄四两(酒煨),槟榔一两。上为细末,陈曲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不拘时米汤下,每日二服,有积自行,无积自止,止后不必再服。(《简便单方》)

5. 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

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6. 治诸血妄行,脏毒下血:

黄连(晒干,为末),独头蒜一颗(偎熟,取肉,研细)。上入米醋少许,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干。每服三十至四十丸,陈米饮下。(《直指方》蒜连丸)

7. 治大肠蓄热,或因酒毒,下血不已

黄连(去芦)四两(一两水浸晒干,一两炒,一两炮,一两生),防风(去芦)、黄芩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济生方》)

8.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

黄连六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医学正传》)

9. 治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

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薛生白《湿热病篇》)

10. 治小儿胃热吐乳

黄连6g,清半夏6g。共为细末,分100等份。每日服3次,每次1份。(《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11. 治肺热咯血,亦治热泻

黄连(净)三两,赤茯苓二两,阿胶(炒)一两。上黄连、茯苓为末,水调阿胶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世医得效方》黄连阿胶丸)

12. 治口疮

黄连、朴硝、白矾各五钱,薄荷叶一两。上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内之,风前挂两月,取下。如遇口疮,旋将药研细敷之,去其热涎即愈。(《景岳全书》黄连朴硝散)

13. 治舌上忽出血

黄连半两(去须),黄柏半两,桅子仁二七枚。上件药,细锉。以酒一大盏,浸一宿,早晨煮三五沸,去滓。放温,顿服之。(《圣惠方》)

14. 治重舌、木舌

黄连蜜炙二钱,白僵蚕一钱。共乳细。掺舌上,涎出即好。(《疡医大全》)

15. 治眼风痒赤急

黄连半两(去须),荻仁半两(去赤皮),秦皮半两。上件药,捣碎,以绵裹,于铜器中,用乳汁一合半,浸一复时,披去滓。每日三五度,点目毗头。(《圣惠方》)

16. 治风毒攻眼,赤肿痒疼:

黄连(去须),蔓荆子各半两,五倍子三钱。上锉细。分三次新水煎滤清全十,以手沃洗。(《直指方》涤风散)

17. 治肺经奎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生鼻疮,干燥肿疼;皮肤湿疹,红肿热疮,水火烫伤,乳头碎痛

黄连三钱,当归尾五钱,生地一两,黄柏三钱,姜黄三钱。用香油十二两,将药煤枯,捞去滓,下黄蜡四两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瓷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涂抹患处。(《医宗金鉴》黄连膏)

申明:文中所有处方仅供参考,请以医师开具处方为准!

参考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公司网站收集整理,所有数据均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