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2022年5月12日也是中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2008年5月赴四川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后,谷仓回到家乡发起成立了邯郸市户外救援队,相继参与雅安、鲁甸、九寨沟等地的震后救援工作。十四年的发展间,团队已经注册成为了邯郸市红十字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从救人,到助人自救,他从从邯郸走向世界,从灾区救援走向了全民防减灾科普。
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服过四年兵役的谷仓,身上总有一股军队带给他的坚毅和热血个性。退伍后,他进入当地自来水公司,业余时间则投身户外登山运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和危机的活动形式,让谷仓获得了不少野外生存知识,还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户外朋友。
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揪起了无数国人的心。谷仓和登山队的朋友受自身户外和军队经验鼓舞,决定赶赴大地震现场,协助救援。
谷仓带领的志愿救援团队到汶川时,距离5月12日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星期,现场救援工作仍在紧张地开展。然而看到满目疮痍的城市,坍塌的废墟,受伤的民众,有着安全隐患的山区落石……
复杂的形势还是让谷仓和朋友懵了,一时间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救起,此前四年的服役经历和丰富的户外登山经验在真正的灾害现场前显得渺小无力,他们更怕自己的莽撞救援行为会给被困的民众造成二次伤害。
2017年,团队正在鼓山展开救援
直到那时谷仓才意识到,“我们好像并不能提供太大帮助”。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充满他的全身,更在团队当中蔓延。
此刻,地震灾区潮湿的尘土中混着血污,伤者已经心力尽瘁,禁不起过多的折腾,而无数救援者也咬紧牙关,夜以继日地投入十二分精力寻求生命的讯号。
虽然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但谷仓和朋友仍然在现场停留了二十多天,听从专业团队指挥,协助现场的物资转运。
2019年鼓山救援现场
2008年的5月12日是许多人从事公益的起点。毫无预兆到来的灾难,让生命的脆弱陡然暴露在世人面前。
虽然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因四川而紧密联结,共同伸出救援之手,但这次是地震、是四川,那下次是什么、在哪里?灾难总是这样让人没有防备地降临。
“万一下次再遇到呢?我们还要因为不专业而深感无力吗?”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汶川地震救援,看到专业救援的必要性,以及对比自身的不足,谷仓下定决心,要建立一支更专业的地方救援团队,在之后的灾难来临前能够有所准备,并能及时投入救援。
2008回到家乡,谷仓便马不停蹄地发起了邯郸市户外救援队,原先许多户外登山的伙伴们加入了进来,成为最早一批邯郸市民间救援队成员。
在这里,他们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灾害识别和救援能力,水上救援、潜水救援、无人机侦察、无线电通联……为了抵达“专业”的水准,成员们都积极参与急救员培训等项目,拓展各领域的新技能。
救援队正在进行演练
面对灾难和生死营救,相比于技术上的“专业”,救援人员本身的勇气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也必不可少。
“只要是灾害肯定都会面临危险,以及伤亡场景。”谷仓坦言,不少队员刚加入救援队时都会感到些许紧张和不适,面对时有发生的意外和不幸的伤亡,他们需要克制心中的共情,更加冷静审慎地观察现场情况,做出正确的救援判断。
当然,救援队员也都是志愿者,他们的安危也非常紧要。因此,每一次出动救援前,救援队也都会对自己前往救援场景的安全性做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估。
不论是救援技巧的优化、心理素质的训练还是提前的科学评估,这些团队所具备的专业性,是救援队出行的底气。
救援队发展至今已经14年,团队从当年的邯郸市户外救援队注册成为了邯郸市红十字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不仅参与过多次国内外地震的救援行动,也承担着当地重要的防减灾任务。
中安防减灾部分成员合影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大地震。谷仓和团队第一时间响应,地震当晚就赶赴雅安,去往灾情最严重的宝兴地区进行现场救援。由于专业技术过硬,谷仓被临时推选为了宝兴震区民间救援队的现场指挥长。
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谷仓带领团队先去到了各个信息不通畅的山村递送补给,这些地方由于信息封闭和交通堵塞往往容易延误最佳救援时机。
但通往这些山村无疑是困难的。许多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村民被困在海拔1600多米的苟山村,下山的唯一小道被地震导致的碎石封死,这导致救援队进村需要经过一处百米高的悬崖。
当谷仓带领的救援队出现在村落时,许多村民都十分激动,似乎看到了获救的希望。回忆整个救援过程,谷仓至今都还心有余悸。不仅入村需要走悬崖,返程时还遇到余震。即便有两位老乡带路,在百米高的悬崖上,他们用绳索一点一点从山上滑下,还伴随着下坠的滚滚碎石,不少队员险些被滚落的巨石击中差点坠入山谷。
“好在最后没出什么问题”。
救援队往往是灾区民众的慰藉,反过来,灾区民众也常常给予救援人员他们的温暖馈赠。这种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或许正是谷仓和团队坚持多年的一个情感动因。
2015年去到尼泊尔做地震救援,谷仓和救援队风尘仆仆赶到时,当地的华人把自己开的酒店房间全都腾空,以供国内救援队员使用,还提供了尽量多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安心救援。
2017年救援队在鲁甸地震现场
“我们在前线,可能照片里只有我们这些救援队员,但我们背后其实还有这些老乡、同胞的默默付出,他们可能不会被人看见。但是他们的支持很重要。”
正因为这份毫无保留的热情和感激,让谷仓和团队更努力提高团队的救援技术水准。他深知,民间团队到了灾区必然会导致当地生活用品的消耗,只有当专业技术和执行资质过硬并得到官方认可,所实施的救援才是高效、有意义的。
然而,即便从邯郸走向全国、国际,获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谷仓坦言自己很少在救援行动中感受到成就感。
“没有完美的救援,总会有遗憾。”
2019年团队展开联合演练
灾难是无情的、突然的,一旦发生就是一场场无法磨灭的伤痛记忆和难以愈合的悲剧。而相较于灾难,救援本身永远都迟到一步。而且在许多艰险的环境下,每向前一步,每多救一个人,都是对救援队员的挑战,也是将他们的生命至于风险之上。
因此谷仓很多时候会反思“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
抱着这种想法进行持续思考,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开始从单一的灾害救援,逐渐拓展到日常防减灾知识普及,并开展了防减灾公益课堂项目。
“后来我们意识到,如果让大家都具备良好的防减灾和救援意识和相关常识,那灾害来临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快捷反应,从一开始就将损失降到尽可能低,这样也能大大降低救援难度和风险。”
“孩子们可以做的最简单、最直接的事情就是随时随地保护自己。”谷仓认为,只要孩子们都能学会尽可能多的自我保护的常识,哪怕并不知道其他救援技巧,就已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伤害和生命损失。
防减灾课堂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由谷仓亲自去讲授。他幽默,还带着点河北汉子的率性,会将自己多年地震救灾的经历浓缩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以实例来告诉孩子如何避免危险发生,如何在特殊的时期逃生、甚至帮助到别人。
团队在学校内开展防减灾讲座
除了进校园授课,讲授地震等天然灾害防护和救援技巧外,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也关注到了邯郸周边县区的留守儿童溺水情况。每到假期,当地总会有一些留守儿童发生溺水等意外事件。考虑到缺乏家长看护的现实,团队决定根据学校的场地和人员构成不断地调整相应的防减灾课程,并针对县区儿童溺水现象展开有针对性的安全科普。
孩子们在展开防溺水培训
2021年3月12日,正值新春佳节,邯郸市就有两名儿童落水溺亡。3月20日救援队员就去到了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给孩子们讲授防溺水课程。他们带来了几件救生衣,教会孩子们如何自行穿脱,还组织了抛掷自制漂浮物的竞赛游戏,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告诉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怎样自救。
起初,孩子们都觉得这样的课程仅仅是“走个过场”,刚开始都比较嘻嘻哈哈,不太集中注意力,但在开展一系列互动游戏之后,他们反而在玩的过程中记住了有用的知识点。在课程最后防溺水承诺书的签署过程中,孩子们一改往日的嬉闹,工工整整写上了自己的大名。比起单纯的警告不要靠近水源,这样的沉浸式游戏课程反而让他们更好地意识到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除了关注未成年人安全,谷仓和团队也对邯郸当地成年人群体设计开展了相应的自我保护和救援培训项目。
迫于现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生活习惯,当下的成年人群体很容易引发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猝死等意外。但如果在“黄金四分钟”里做好心肺复苏,就能大概率挽救生命。然而通过调研,谷仓发现本地不少民众缺少此类认知,对此,谷仓的团队开展了针对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心动计划”。尝试将心肺复苏等知识技能推广到更广泛的成年人群,鼓励更多的人做生命的守护者。
团队成员在开展公益夜市
走进企业、机关去宣讲外,谷仓还紧跟着地摊经济的潮流,甚至在广场上摆起了应急救援的“夜市”。救援队员会带着心肺复苏的道具去到邯郸市人流密集的地方,邀请围观群众们上前体验观摩学习,并切身尝试。每次“夜市”的现场往往人头攒动,人们挤着上前学习。有小朋友们感兴趣,队员们也会弯下腰耐心教导,希望从小培养起孩子们救助他人的良善之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股向上的热情,缺乏的是一个支持的环境。”在谷仓看来,团队的扩大正是由一颗颗热血的心靠在了一起,才有了如今的防减灾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共有应急救援人员82人,志愿者830人,参与十余次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救援行动,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中共河北省委的多次奖项和认可。
“一件事做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是需要很大的思想支撑的。”从2008年起,十多年来,谷仓将自己工作和家庭之外的大多数精力都投入了救援队,持续不断奋斗着,并坚定地在公益的道路,希望自己的道路能越走越长远。
疫情下,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积极投入消杀工作
自2020年初以来,全国各地疫情形势严峻,谷仓所在的邯郸市红十字中安防减灾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突击队正全身心投入消杀工作。两年来,他们消杀面积超过182万平方米,志愿者参与317人次。其足迹遍布邯郸市的幼儿园、小学、公交枢纽。很多时候,团队往往是临危受命,凌晨工作。虽不易,但值得坚持。
“对于救援人而言,我们时刻都在面对新的挑战。”谷仓说,“抗疫这条路,比以往的救援更长,但我们也更坚定和有信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英雄在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