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为什么要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来命名呢?这三人有什么特质而得以名列众人之前呢?最坏?显然不是。最美?也不见得。她们所共有的特质,其实只是强烈的情欲。我们的三大淫妇都走很凶险的路,吃大苦头,死得凄惨,作者以之命名小说,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
一、潘金莲
她是《水浒传》原来故事中的人物,她勾引小叔、通奸杀夫,写得生动活泼,而且行事的动机真实。后来《金瓶梅》全书都是用这种写实笔法写成的,可见作者从《水浒传》的潘金莲形象得到启发。
潘金莲在《水浒传》中已经比那些英雄好汉生动,到了《金瓶梅》里更是表现出无穷尽的生命力。月娘、瓶儿、玉楼等人,既是所谓有闲阶级,在家过日子都是悠悠闲闲的,若没有饮宴戏曲的节目,就只在家里谈天、下棋、赌小钱;金莲却闲不下来,她老是在那里用心计。她的条件并不算太好的,如果与瓶儿相比,在气性、人缘、子嗣、肌肤各方面都不及,加以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在家中争一席位,确是要很奋力去斗争。西门宅里其他上上下下的人,除了春梅,恐怕谁也憎恨她,然而谁也让她三分五分,怕她的嘴。
《水浒传(1998)》
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潘金莲的家庭斗争是个里程碑。这差不多是中国文学上头一回拿妇女的精力作写作题材。从前中国文学本是写来叹赏的多,不可赏的女性自然少见。可是《金瓶梅》却不是写来给人叹赏的。这里的潘金莲,不仅只是个男人欣赏的美女,还是个有心思、有欲望、有自己生活的人。
我们可以拿《红楼梦》中的女性为例来说明这开拓工作。大观园里那些美好的小姐,都是旧日中国文学传统的女性,而且基本上是浪漫戏曲里的人物;但那个要强的王熙凤则遍身散发着《金瓶梅》的气味。她擅长的不是诗文,而是说话,说的话里带着许多比喻、许多俗语和歇后语,没有什么文饰,没有什么避忌,非常地泼辣。我们又看见她最爱说笑话,这是《金瓶梅》的特色,而《红楼梦》的美人中只有她一个人有这嗜好。至于性格人品,她就更像个《金瓶梅》人物。把这一切考虑在内,我们用《金瓶梅》所解放了的想象力来解释王熙凤的面目,是很适当的。
《红楼梦(1987)》
潘金莲写得非常地生动有力——也许是全书中最生动有力的一个,然而我们有时会嫌她稍欠真实感。《金瓶梅》中别的人物显得真实,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与动机都是很可以理解的,而愈是异乎寻常的行为,愈能表现出作者的洞见。整本书中,行为与人迥异的,似乎只有潘金莲和武松这两位《水浒传》人物。武松不再论了;潘金莲呢,她欠自然之处,在于她的妒忌怨恨与害人之心种种,都超人一等,而且强度从不稍减,从不受一些慈爱温柔之情的影响。作者写书之时,也许是觉得一个像《水浒传》中潘金莲那样的女人,带着无限的怨毒之力,正宜表达那种天地开辟以来万古常新的人心中之嗔恶。
但这金莲同时也是一个人。她的人性,在小说中是以她分尝到的人生之苦来量度的。尽管她内心的嗔毒有神魔的强度,她的肉身却软弱一如常人,是情欲的奴隶,她的命运也与常人无异,是不由自主的。小说讲到西门庆死后,就一点点告诉我们,金莲少年时如何坎坷,偏又生得聪明敏感,而且还念过书。最了解她的春梅告诉人家,她对母亲不好,不是没亲情,是要面子,受不了母亲拿人家的施舍。到我们的偏见渐减而同情渐增之时,作者却用看透表里的目光,带着对人生的喟叹,写她的结局。她被月娘逐出是由于与女婿陈经济通奸有了孕——子嗣,这是她从前千方百计都求不到的东西,是她妒恨与毒害李瓶儿母子的因由,现在来了,但何姗姗其来迟啊!
她只好把白胖的男胎堕进马桶里。逐出门后,她在王婆家等候发卖时,武松来报仇了。她本也可能逃过这大难的,因为陈经济正在筹钱来买她,春梅嫁到守备府也在央周守备来赎她。可是作者让我们看见,生死只系在一点点很琐碎无聊的东西之上:陈经济的路程赶不及,而周守备的手下虽然身上带着银子,却为了和王婆争闲气,偏偏要拖延一下,让武松有了机会。金莲一生聪明,这时却吃情欲的亏,想嫁武松,这便上了武松的当。金莲心中的大毒是嗔,现在来到生命尽头,却遇上这个嗔心同样重、说不定更重的武都头。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1989)》
金莲被杀之时,书里有诗这样咏叹:
堪悼金莲诚可怜,衣裳脱去跪灵前。
谁知武二持刀杀,只道西门绑足顽。
诗句粗朴不文,不待多说,但是把人生的甘与苦一口气同时道出,而且说得这么直白彻底,除了《金瓶梅》哪里去找?
二、李瓶儿
她是使本书得名的三女性之一。她和吴月娘相像,都比较愚钝,同时也比较温良。她在西门庆家里的地位很优越,初过门时虽受了些羞辱,但不久就变了最得宠的妾,原因是她长得好看(她特别白皙的皮肤是潘金莲妒忌得不得了的),最先养下男孩。不过,由于生得不聪明,常都受人欺侮。那些尼姑、吴银儿、老冯等人骗她的钱也罢了,潘金莲受她惠之后还整治她。她不会反击,有时偷偷对人诉诉苦,有时就躲着哭泣。
但她全部的故事不止于此,作者有更深刻的描写。这个温良柔弱的小女人,也有一段“坏女人”的历史。西门庆当初本是她丈夫花子虚的朋友,她和西门勾搭上了之后,就背弃了丈夫,由他受人陷害,坐视他活活气死。丈夫死后,她不能如期过门嫁西门庆,竟在很短时间内又姘上一个医生蒋竹山,结果又嫌这医生不惬意,逐了他出门去。
《恨锁金瓶(1994)》
这个女人的性格该怎样去了解呢?恐怕很多读者初时都有这疑问。小说开头的章回叙事也有些朦朦胧胧的,我们虽然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事,但终归有隔雾看花之感,尤其是李瓶儿嫁给西门庆以前的事,有些像传闻,不很像亲眼目击的事。我们的疑团可能要一直留在肚里,直到瓶儿的儿子死了,她自己也活不下去了时,她的人格才忽然像所谓“神灵显现”(epiphany),一下子很清晰动人地现出来。
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笫间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相比,有个弱点,就是对这件人生大事不够重视。西方基督教有个传统,认为死是最重要的,生活只是死亡的准备,他们的知识分子会在书斋里放个骷髅,死亡成为文学中的大题目是很自然的事。中国人却从来都不爱谈死。中国作家写到这题目,往往是胡诌一番——《牡丹亭》啦、《三言》《二拍》,《聊斋》中的人鬼恋的故事,不一而足;要不然就是得道升天,美化了或是避过了死亡。我们的绝世佳人林黛玉,死得那么清美凄绝,烧着诗稿,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读者忙着咏赏怨叹,看不见死亡的丑脸,也闻不到腐烂的恶味。中国小说家中,关心死亡所反映的人生终极意义的,只有本书作者一人。他虽只有一本书,但在这些篇幅中细细写了许多死事:宋惠莲、官哥、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从前的人大概觉得这本书淫猥之外,又不吉利。
《红楼梦(1987)》
李瓶儿是这样死的:官哥在第五十九回夭折后,她在第六十回开始一病不起。在重阳节家宴之时,她扶病参加,酒也喝不下,坐一会儿就晕,回房撞倒在地,以后就没有再离床。不久,探病的人摸到她身上都是骨头了,接着由月娘向西门庆说出,她已经是个要死的人。她的病是很丑恶的。儿子的夭折除了给她哀痛,又使她自觉罪孽深重。她的梦把这心理表现出来:她梦里见到前夫花子虚抱着官哥来对她说,房子已经找好了,促她快些去同住。这是一等的梦寐心理,因为花子虚本不是官哥的生父,是她的罪业感把这两人连在一起的。
读者可以很强烈地感觉到死亡时的孤寂。环绕着垂死的少妇,别的人仍旧过着日子,各人说着嘴里的话,想着心里的事。《金瓶梅》不厌其详的文体,有时嫌啰嗦,现在却非常有效。我们看见重阳节来时,大家还要好好玩乐一下,有吃有喝,有歌有舞。西门庆这时仍然外出饮宴嫖妓,还与王六儿通奸。
在这闹攘攘的孤寂之中,李瓶儿安排自己的后事。这时西门庆、吴月娘也在替她办后事,他们结果给她办了个很体面、很有排场的丧礼:昂贵的寿材、妻子的称谓、正室女婿做孝子、合卫官员来祭奠、堂哉皇哉的出殡、满县的人屏息看着——日后曹雪芹仿作写成秦可卿的丧事。但这样的荣华,对她日后的鬼魂与弥留时的心灵都没有什么好处。她自己的安排是请尼姑给自己念些经消灾,然后就是把衣物首饰分给下人。分赠衣物首饰这一段怪凄凉的,李瓶儿好像在撒手之前,还要抚摸一下这些零碎的人世关系,因为她心里这么空虚。她的儿子保不住,丈夫不能长相厮守,自己又没有做过什么事是值得回忆的,与下人们的一点点情分也消散后,她的生命更像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
她的一生尽管不堪回首,却又放不下。她还爱着西门庆,就在要死之时,她还很痴心地爱恋这汉子。她的情实在何止于“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这汉子正是她乐园里的蛇,正因为西门来引诱她,她才失了节,继而背叛丈夫。现在丈夫来索命了,她也自承理亏,难道她看不见是西门庆害了她的吗?可是,在临终的床上,她仍然情深地叫他作“我的哥哥”,仍然希望与他相守,即使不能终老,有几年也是好的。她虚弱得不能哭出声了,仍用瘦得“银条似”的胳臂扯着、搂着西门庆。这是中国小说里未见过的热情:两个欲海里的痴魂,像《神曲》里的保罗(Paolo)和佛兰切丝卡(Francesca)纠缠在一起。
我们现在看得比较清楚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她死时,西门庆嚎哭着一声声叫她“有仁义好性儿的姐姐”;在六十四回,她大殓之后,玳安告诉外头管店铺的傅伙计说,家中的下人都爱她仁厚温和——她会任由下人揩她的油,带着宽容的智慧说“拿去吧,你不图落,图什么来”,等等。但她怎么又是个“坏女人”呢?答案是,她心里的柔情——今天叫作“爱”,从前叫作“情”——太多了。这柔情的一种表现就是与异性合一的欲望,所以李瓶儿也是个“淫妇”。契诃夫的《宝贝儿》奥莲卡真是个“宝贝儿”,她的忘我的爱在什么人身上都能寄托;李瓶儿却更像个普通人,她的爱要选择人来承受的,在她前夫花子虚与蒋竹山身上就寄托不来,所以她不能为他们守节,而且由厌恶生出毒心。遇到西门庆,她是完完全全满足了——在书里她告诉西门庆说,“你就是医奴的药”。
我们今天也许会觉得李瓶儿只是个可悯的牺牲品,她受命运残酷戏弄,倘使她一开头就嫁了西门庆,养大官哥成人,那么她会快乐地做一生贤妻良母,不会早死,更不会有那些败行。作者大抵不会完全同意,他会说,瓶儿心里那大量的、不由她自主而使她无可奈何的柔情爱意,就是“痴爱”,既有此毒作根源,罪孽痛苦是自然要来的。他让我们看见这“痴”的情在人心中扎根怎样深,看见李瓶儿怎样给折磨了一生,吃过鞭子,上过吊,背着淫妇之名,最后弄上一个最丑恶的病,但至死不悔,甚至死后也不悟——她的鬼魂还一次再次来到西门庆的梦里,还与他欢好,让读者简直要恻然下泪。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1989)》
作者对瓶儿的态度并不纯粹是贬责。事实上,作者对书中的罪人都没有站在高高在上之处而大加责备,故事完结之时,众罪人血淋淋地来到普净和尚那里听候发落,和尚没有骂他们,也没有遣他们进地狱,而是让他们再投生,等待来生中的善行洁净他们的灵魂。作者非常宽大而富于同情心——他若不同情瓶儿,我们不会这么容易同情瓶儿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也不会称瓶儿的情为纯洁或伟大。花子虚与蒋竹山的事,明白表示瓶儿的“痴”是会产生罪恶的。
西门庆身上,也有“痴”的表现。李瓶儿病重时,他常常守在房里哭泣,不肯离房;瓶儿死时,他不顾秽气,捧着尸的脸颊亲吻,然后便在书房里跳起几尺高,呼天抢地地哭,不饮不食,下人来问,他把他们打骂赶出去。他责怪上天为什么要抢走了瓶儿,而不让他西门庆死了——这是很严重的话,不敬天地,很不祥的。西门庆的人品本是三毒俱全,“贪”的念非常重,很不讨人喜欢,他的“痴”倒使我们觉得他还可爱。这个无恶不作的坏蛋在爱情方面竟这样真诚,这样可怜,简直像个拜伦笔下的英雄了。但《金瓶梅》的天地,是很艰难的,有说不完的苦,不是对异性的一点真诚之爱就能救赎得来的。小说的前半,西门宅里似乎日夜酒色征逐,胡作非为都没有后果的,但是从李瓶儿病丧开始,帷幕的一角掀开了,让我们瞥见无边的苦海,罪孽因果之网把人牢牢缠着。
苦是不是都由作孽而来,我们不晓得,但总之阳世阴间的哀哭声是听不完的。第六十六回黄真人来为瓶儿炼度超生,提及十类孤魂,有饿死的、客死的、刑死的、溺死的,以及产死、病死、屈死的,等等。瓶儿死后,无边苦海的涛声就隐隐约约成了小说的配乐。像拜伦能写曼弗雷德以及那些近东强盗,是因为他未见过这些生死的苦;《金瓶梅》中所提示的苦,读者若看得真切时,便会觉得自尊心、勇气以及什么英雄气概都不着边际,唯一有意义的德只是慈悲。
三、庞春梅
《金瓶梅》书名中的“梅”字来自庞春梅,由此可见她是书中重要人物。她出场很早,但她的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她贵为守备夫人以及与陈经济离离合合的经过,都发生在书的末尾。这时西门庆已经身亡家败,作者也显出兴致阑珊的模样——他对生活的爱恋已表达过了,对西门糟蹋人生机会也惋惜过了。他写春梅和陈经济时,好像没有了原先写作的热情。
本来,在作者的构想中,庞春梅一定是一位很突出的女性。她有一种自然的尊贵,作者曾用很清晰利落的几笔,把她的特色很有力地勾画出来。她不是书中最美或最聪敏的一个——在这些方面她未必及宋惠莲。可是惠莲不珍惜羽毛,心中虽有节操,日常的行为太随便了;她正相反,生下来就有傲气与身价。那时她在西门府里的地位,与玉箫、迎春、兰香相等,四人是挑出来一起学弹唱的,但她总是鹤立鸡群,瞧那三人不起,骂她们贪吃爱玩,也骂她们好与僮仆狎混。她自己并不贪吃玩,有一回嫌没有好衣服,像“烧煳卷子”似的,就不肯出门。至于男女之事,虽然她先后也失身于西门庆与陈经济两翁婿(都是潘金莲命令的),但是教弹唱的李铭在第廿二回想动她脑筋,她马上疾言厉色相向,使李铭十分狼狈。大抵就是这样与生俱来的身价感,使吴神仙来西门宅看相之时,从一群淫贱的媵妾之间,认出这婢女长着个贵相。
《恨锁金瓶(1994)》
由于傲,春梅相当残酷。她除了使李铭难堪,又曾因为申二姐不肯快快地为她唱曲子而把那盲女子臭骂了一顿,骂得非常恶毒。另一方面,她对故主始终保持尊卑的关系。吴月娘嫌她与潘金莲狼狈为奸,叫薛嫂领她出去卖了,出门之时她却依足礼法到月娘处拜别,因为最初她本是月娘房中的丫头。后来她贵为周守备的夫人了,在永福寺重遇月娘,月娘慌忙想逃跑,怕她羞辱报仇,没料到她不废旧礼,拜见月娘,并送金饰给孝哥为礼物。这表示什么呢?是她的奴性不改吗?大概不是的,因为她不是个胆怯、保守的人,她的行为反映出很高的自尊心。平庸的仆婢发了达而重见破落的故主时,恐怕不会有这样的把持的。
作者对春梅有很特别的爱惜,爱惜到偏颇的地步。他在前面大半本书中,完全不写出她的淫行,虽然明白说出她失过身。在《红楼梦》中“送宫花贾琏戏熙凤”章里,“脂评”说若是王熙凤白昼宣淫明写出来,就会“唐突”了“阿凤”;现在我们的作者好像也不愿要春梅公开出丑。这样的偏颇在本书之中是很罕见的,作者对书中人物虽然很同情,但写他们做坏事、傻事以及见不得人的事,却丝毫不留余地。
春梅起初既这样受重视与珍爱,在末尾几章中的描述自难免教人失望。她之贵为夫人,重会吴月娘,重见旧家池馆,尤其是最后纵欲亡身,这些项目料想是作者心中早已定了的,而且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写得实在缺乏深度,而归根到底是缺乏热情。《金瓶梅》中人物死亡的情景,向来是很动人的,像李瓶儿、潘金莲的死,我们都细论过,西门庆的死与死前那段日子里迹近疯狂的自戕行为,也用了万钧之力,现在春梅在全书完结最末一章中死去,死的经过仅用百数十字叙述,实在太草草。所以我们要猜想,作者写完西门的故事后,已经兴致阑珊了。
但是且不管这些吧,我们面前还有个关系到作者的态度与全书意义的问题未答,那就是,这本书为什么要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来命名呢?这三人有什么特质而得以名列众人之前呢?若说小说的主题是西门庆的身死与家败,事情也不是与这三个妇人都有密切关系而与别的书中人无关:我们说潘金莲害死西门庆是可以的,但李瓶儿和庞春梅就没有什么责任——起码不会比郑爱月、林太太那些人的责任大。那么,这三人是最什么呢?最坏?显然不是。最美?也不见得,后来令西门庆欲心大炽的何千户娘子和王三官妻子,大抵都比她们更美。《红楼梦》中那一群年轻女子列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上,次序大抵是依据才、貌、社会地位、与男主角接近的程度这几项而定的,但金莲三人在这几方面都不能超逾别人。
分析起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这三个,她们所共有的特质,其实只是强烈的情欲。情欲本是人的通性,《金瓶梅》中有淫行的人不知凡几,可是真正无法应付自己情欲的重要角色,除了男主角西门庆,就数这三个妇女。她们生活在情欲里,走情欲驱策的路,最后都惨死在情欲之手。
作者拿三个大淫妇来命名小说,是什么意思呢?是警世惩淫吗?作者对三人的品行当然是不恭维,我们看着她们把生活弄糟了,最后遇到了“艺术中的公道”,死得很苦。但作者贬责之时,仍有很深的慈悲。许多人认为《金瓶梅》的警世态度伪善得很,因为书中写了许多淫行,而那些苟合的男女虽谓不得善终,却没有受到很明确的谴责。有些批评家嫌李瓶儿表现出来的温良不合理,又嫌西门庆比《水浒传》中的原身改良得太多。《金瓶梅》写性事,我们下面再论;但是嫌作者对罪人诛伐得不够,即是嫌他慈悲。有人明言觉得《水浒传》对待坏人的无情态度才是合理的。《水浒传》的作者与读者面对犯过的人,有一种很原始的、得来轻易的优越感;《金瓶梅》并不给我们这种优越感。我们想鄙视眼前这三淫妇,他就说,瓶儿很仁厚,对西门庆的真情至死不渝;春梅天生尊贵,当年也曾鄙视贪吃爱玩的同伴;即使是金莲,她的聪明与精力,未必输给你和我。作者的态度,与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近。在卡家兄弟中,那个神父向卡家的老大深深鞠一个躬,不是因为老大的德行好,而是因为他的情与欲很强,人生的道路会是很苦的。神父的慈悲是基督教的慈悲,《金瓶梅》里的慈悲则来自佛教,来源虽异,性质与表现却很相像。我们的三大淫妇都走很凶险的路,吃大苦头,死得凄惨,作者以之命名小说,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1989)》
但三个“淫妇”虽说并非不值得同情,却也不会使读者觉得需要为她们的下场抱不平。她们都可说是罪有应得。李瓶儿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印许多佛经来赎愆,又请人替她念经消灾;潘金莲和庞春梅即使没有这种自知,但也总了解到自己走的是什么路,而这路是她们自动走上的,不是人家迫上去的。这“罪有应得”之感是很重要的,这感觉加上前述的慈悲与同情,构成了本书的一点特色。若说只是让读者觉得罪有应得之人物,中国文学中也很多,诸如长篇小说戏曲中的奸佞反贼,公案故事中的盗匪,以及行为苟且的狗男女,这些人落得个不好下场时,读者拍手称快,不会同情或怜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极得读者同情的,如《窦娥冤》与《红楼梦》,读者见主角受到那些无辜之苦,不禁为之抱屈,眼中含着热泪,心里充满怨愤。不过,怨愤不平,并不是净化了的情感——把《窦娥冤》和《红楼梦》称为伟大悲剧的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们读毕《金瓶梅》的心境却是比较净化了的,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
本文节选自
《金瓶梅的艺术》
作者:孙述宇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年: 2021-8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