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患者,最好的沟通方式——梅拉宾法则

来源: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陈晨)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成员身患疾病,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有效的沟通都显得至关重要。而梅拉宾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优化家庭沟通的有力工具。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

这意味着,当我们与家中的患者交流时,不能仅仅关注所说的话,更要留意我们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当面对患病的家人时,首先要保持温和、关切的语气。避免急躁和不耐烦,因为哪怕我们说的是关心的话语,如果语气不当,也可能被误解。比如,说“你要按时吃药”,如果语气生硬,可能会让患者感到被命令,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用轻柔、关心的语气表达,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肢体语言在沟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保持眼神的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专注和关心。适当的身体接触,如轻轻握住患者的手,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传递出安慰和支持。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姿势,不要显得过于紧张或疏离,保持放松且开放的姿态,让患者感到可以依靠和倾诉。

在语言内容方面,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倾听和理解。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批评,先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言辞,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这已经很棒了”,这样的话语能让患者感到被认可。

除了直接的交流,环境也会影响沟通效果。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交流环境,有助于患者放松心情,更愿意敞开心扉。另外,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调整沟通方式。如果患者正处于病情的急性期,情绪不稳定,沟通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信息让他们感到压力;而在病情稳定期,可以更深入地交流,探讨未来的康复计划和生活安排。还需注意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一致性也很重要。避免在患者面前出现意见分歧和争吵,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总之,梅拉宾法则提醒我们,在家中有患者的情况下,要综合运用语言、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等多种元素,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通过良好的沟通,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促进康复,让家庭成为他们温暖的港湾和坚强的后盾。

让我们用爱和理解,遵循梅拉宾法则,用最温柔的言语和最和善的态度为家中的患者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共同走过这段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时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