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印象中,黄承彦是一位隐居世外的高人。
诸葛亮出山前常与他下棋吟诗,纵谈天下大势。一起吟唱着: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呦……
其学问之精深,道法之玄奥,意气之宏远,境界之高明。每每读起,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外面世界馄饨不堪,草庐之地却恍如仙境。
然而,黄承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只有寥寥记载。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
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襄阳耆旧记》
除此之外,查无其他记载。
然而在1977年赵地先生购得的汉《黄承彦碑》拓本里,我们发现了新的线索,突然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黄承彦碑》是研究黄承彦最为可靠的实证史料,这块《汉故黄君之碑》上面的文字如下:
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当其时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刚坚□□□□……□之禀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记于史册有果毅之志无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健……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而其倜……于□□……四年甲寅朔葬于城西四十里……当其时士友感德禀性不群乃人称……相议乃作词曰蔼蔼前哲玉浩光明□□□□遐迩共□□……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人往风微刊石勒铭。
好了,黄承彦到底是谁,可以推导出来了。
先确定一下黄承彦的年龄:
黄承彦和刘表同年,生于142年。这点很明确。
根据《黄承彦碑》碑文中的“□□四年甲寅朔葬”,笔者还得费心推算出来黄承彦去世的时间:
年号带"四"的年份,汉末有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十四年(209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公元220年以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且公元220年以后,襄阳为曹魏占据。襄阳使用年号,按理应为曹魏年号,带"四"的有黄初四年(223年)、太和四年(230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才出山,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三顾茅庐时还遇见黄承彦,所以建安四年直接排除;
由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麦城败亡,襄阳已归曹魏占领。所以凡在公元219年后襄阳的墓碑一般来说不可能写建安年号了。
再看月份。
根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查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上述几个带“四”年号的时间里,只有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是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
以此断定黄承彦为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葬而立碑。
考虑东汉年间有身份的士族办丧事一般要停灵3至6个月,其卒年则可能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冬之际。
再考据一下黄承彦的故里:
《襄阳记》说,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沔南",即汉水以南。《黄承彦碑》的开头也说:"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在"沔南"之后加了一个具体的地名"白水"。
赵文考证"白水"方位,引用了《水经注》卷二八:"(沔)水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
再来看下黄承彦的家谱和地位:
东汉世家婚配极其讲究门第,《三国志》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黄承彦能和蔡氏结亲、俨然是黄姓大族世家人士。考证蔡阳白水的黄姓大族,只有“江夏安陆黄氏”。东汉时江夏黄氏为著名的士人家族,即名臣黄香一族。
好了,概括一下: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住在汉水南岸,是黄香的后代,江夏安陆黄氏的族人。与刘表是连襟。也是蔡瑁的姐夫。为荆州士族的代表人物。
再来看黄祖。就可以发现黄承彦和黄祖两人之间的巧合太多了。
按照《江表传》的记载:刘表任荆州牧的时候,极力重用地方豪族势力,并与当地的世家蔡氏、黄氏结为姻亲,以江夏安陆黄氏族人黄祖为江夏太守。
这就巧了,黄承彦也是安陆黄氏后人,并且在荆州当过二千石的地方官,而江夏太守正好是二千石的地方官。
另外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而黄祖跟刘表也是姻亲。而汉末诸蔡最盛的蔡讽,只有两个女儿!你说巧不巧?
三国中,黄承彦是有字无名,而黄祖是有名无字。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彦”的意思是“古代有才德的人”。“承彦”的意思就是“继承古之先贤”。即“祖”或者“法祖”“继祖”的意思。
而“祖”这个字,在《国语》、《礼记》里就是当动词用。 而且正好是用来说“古之圣德之人”的。古人起名取字必须是意义关联的。
所以,黄祖,字承彦。非常贴切。这也算巧了吧。
我们再来看下时人对黄祖的评价:
甘宁说他“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孙策骂黄祖“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能和当时的文人领袖刘表成“气息”知音,"高爽开列"。
恰巧的是《襄阳耆旧记》说“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竟和黄祖用了同一个“高爽开列”的评语。
后面还有巧到无法用巧来解释的: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卒年66岁。黄祖哪年生史书上查不到,但是说是和刘表年相若,而刘表恰恰就是和黄承彦同年!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了黄祖部将甘宁背叛时对黄祖的表述: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既然说黄祖“年老”“昏耄已甚”,总也差不多像是说六十来岁的人吧。
无巧不巧,黄祖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军西伐江夏之役。和黄承彦卒年一样。
黄承彦和黄祖,同一年生、同一年死、有同样的祖先和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还有同样的连襟姻亲、当同级别的地方官、甚至还是同样的脾气、同样的社会评价。
这两人一个有字无名、一个有名无字,名和字还意义对得那么合式贴切,除了是同一个人,还能有别的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