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由达斡尔青年学者乌嫩库齐提供,节选自《内蒙古呼纳盟民族调查报告》,该报告由燕京、清华、北大师生于1950 年的调查为基础撰写”
呼纳盟原为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之合称。二盟于1949年4月合并,辖9旗2市,分别为: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索伦旗、新巴尔虎左翼旗、新巴尔虎右翼旗、额尔古纳旗、陈巴尔虎旗、喜桂图旗及海拉尔市、满洲里市。
呼纳盟各旗首府
1、布西(后改称尼尔基,莫力达瓦旗东南)
2、那合屯(即那吉屯,阿荣旗东南)
3、扎兰屯(布特哈旗东北,后改称扎兰屯市)
4、牙克石(喜桂图旗西,后改称牙克石市)
5、三河(额尔古纳旗南)
6、巴彦库仁(陈巴尔虎旗中)
7、南屯(今为巴彦托海镇,索伦旗北)
8、阿木古郎(新巴尔虎左翼旗西)
9、阿尔泰面(新巴尔虎右翼旗中)
呼纳盟人口统计
呼纳盟人口据1949年调查为32万余人,按民族成分划分如下:
(一) 汉语族
共240,737人,占总人口75%
1、汉族:238,805人
2、回族:1,972人
(二) 蒙古语族
共45,300人,占总人口14.1%
1、陈巴尔虎族:4,400人
2、新巴尔虎族:16,000人
3、布里亚特族:3,300人
4、厄鲁特族:600人
5、达呼尔族(达斡尔族):21,000人
(三) 通古斯语族
共4,721人,占总人口1.5%
1、鄂伦春族:1,221人
2、索伦族:3,000人
3、通古斯族:500人
(四) 突厥语族
雅库特:200人
呼纳盟各旗及民族分布
海拉尔达斡尔族迁徙历史
达呼尔族(达斡尔族)现在大部分住在呼纳盟的东三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布特哈旗),我们没有来得及去考察,索伦旗南屯的达呼尔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里住了一个时期,这个屯里的达呼尔人原来只有郭、敖、孟三个大姓,最近才有少数其他姓的从别处搬来。关于这三姓的来源,有下面的一些传说:
(一) 郭姓:相传清雍正十二年(应为十年),从讷河巴彦旗诺摩保喀拉地方迁来。初来的时候共兄弟5人,二、三年后,因土壤甚坏不宜耕种,所以有三弟兄返回故里,只有弟兄二人留此,兄无子,弟为佐领,他的后裔直传到现在。现在家谱存于博克图的郭道甫家。
(二) 敖姓:相传在清崇德时,得清朝许可,从黑龙江源头迁到布特哈,再迁到齐齐哈尔。雍正十年,迁来南屯,后因不宜耕种,相继回去,只余一个作佐领官的与妻子及三儿留此,这就是现在敖姓的祖先,现有家谱。
(三)孟姓:相传在1789年从莫力达瓦旗迁到南屯西面的西屯。最初,他们的以为祖先做索伦右翼旗的总管。后来,他的哥哥和他的家眷也都搬来,兄弟都有后人,传到现在凡7世,共161年。孟姓因原居孟力丁地方,所以孟姓有家谱。伪满时因日军焚掠他们原住的西屯,就迁到南屯来。
海拉尔达斡尔族政治地位
相传清朝以来达呼尔人都有着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清光绪时,达呼尔人做官的大约有10余人之多。民初至伪满以前,做官的共约五、六十人。清道光时,亦有不少人入关充兵役的。清宣统时,置呼伦道,设道尹。
辛亥革命起清朝沦亡,达呼尔人也就起来驱逐了当时的黄道尹。索伦、东新巴、西新巴、厄鲁特,各总管共推举达呼尔人孟胜福为呼伦贝尔衙门之昂布(即副都统),来领导全呼伦贝尔地区各族自治。孟胜福以后,由他的族侄贵福总任。民国九年取消自治,隶属黑龙江将军府,孟贵福仍为副都统。
九一八事变起,伪满成立,呼伦贝尔改设兴安北省。日寇令孟贵福之子凌升为省长,孟贵福改任伪满参议府参议。伪满康德四年,日寇因凌升在满洲里与外蒙人员会议,便以通苏通蒙的罪名,送至长春处死,达呼尔人从此丧失了政治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