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这个词最初是中国古代官署的称谓。东汉初年,汉明帝将迎请来的两位西域高僧和一批驮经书的白马安置在鸿胪寺(当时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外事办),并且将鸿胪寺改名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了佛教道场的专用名词。
不同时代的寺院建筑,佛教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身处其间,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平静、力量和心安,还给世人营造了个脱离尘世繁琐的一方净土。
屋顶的曲线、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
琉璃瓦饰,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其顺序是:由一个骑凤的仙人领头,后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狡猊、押鱼、懈豸、斗牛、行什。
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小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中国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僧寮、库房、大寮、山门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蓝」之称。
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堂、宝塔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经楼、云水堂、钟鼓楼等。
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香积厨、库房、客堂、寝堂、茶堂、延寿堂、寮房等。就整体建筑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筑,当以能外现庄严的寺宇,内秘僧伽生活行仪的建筑为宜。
佛教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聆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庄严的殿宇本身就发挥着无言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