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月25日电 在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更新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重庆中心城区的“城市留白地”后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聚焦重庆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行动效果,专访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探索重庆中心城区“城市留白地”的优势和机遇。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在您眼里,什么样的地块可以称为“城市留白地”?
戴伶:“城市留白地”不仅仅是可以用于商业地产开发的土地空间,还是有价值提升的城市存量空间。
2021年全国两会,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那些有城市更新潜力的区域也可以被称为城市的留白地。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是一个十足的老城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乎没有再被用来用于地产开发的土地。但是,渝中区也有自己的“城市留白地”,这些城市空间的功能优化会被优化,价值会进一步提升,如山城巷、燕子岩、菜园坝片区。
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等区域也是一样,它们作为曾经的工业大区,有着大量的工业遗存,包括厂房、住宅、办公楼等,如今对于这些遗存的活化利用正是城市更新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探讨这些“城市留白地”出路的最佳时机。?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留白地”有何特征和价值?
戴伶:“城市留白地”一定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那些短时间没有得到发展的区域,可以说它们是当前的城市价值洼地。
这几年,重庆的大旅游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旅游业大大刺激了很多“城市留白地”。九龙坡黄桷坪的老川美片区就是一个典型,在旅游业的刺激下,让老的区域得到了新的活力,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服务业态。
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向中心城区周边转移,很多老的厂房再次被进行重新打造,如重钢厂,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工业博物馆,这为以后周边空置土地的利用提出了新方向。类似的还有正在打造中的江北化肥厂。
现在遗留下来的这些“城市留白地”,多数都因为交通、文化遗存等原因而保留下来的,它们不一定是可以轻松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往往具有很强自身属性,在未来城市更新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目前,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城市留白地”承载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戴伶:中心城区的“城市留白地”,未来的发展区域主要依靠城市更新,通过优化城市功能的手段达到新的价值提升。
我们的一些老街巷,需要通过对交通的疏浚和景观的打造,让一些纯粹的居住型空间变成文旅性空间,渝中区的山城巷是城市更新的典型,通过优化设计、改善空间环境,成为了重庆旅游新景点。两江新区的邢家桥社区也是通过城市更新,赋予街道和社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旅游者的漫步空间,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优化了居住的环境,提升了社区的整体价值。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您认为从“城市留白地”到“城市新功能区”的发展会经历哪些阶段?
戴伶:“城市留白地”的打造,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拆大建,通过系统的规划,打造像城市新城,比如两江新区的悦来片区。第二个阶段是通过设计干预或者艺术干预的手段,去改变城市留白地的功能,营造出新型的商业空间,比如江北区北仓文创街区。第三个阶段就是借助城市更新的理念,优化整体设计,创造出更多的空间价值,比如在老长安厂基础上改建的“九街有个单位”等。
从城市留白地到城市新功能区的发展,一定是要面向更多的年轻群体,为他们提供新的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您对重庆中心城区开发“城市留白地”有哪些建议呢?
戴伶:未来在“城市留白地”的功能设置上,务必要兼顾本地居民的需求和全域旅游的诉求,满足多方位的人群需要。主要是通过城市更新这样一些绣花针的手段,完善自身功能进而转变成具有文化属性的商业空间,或者是服务于像咖啡、书吧这样的新型商业空间,同时达到整体区域价值提升的目的。
落实到规划设计和呈现上,我们不能脱离地域的属性来漫无边际的设计,只有讲好在地区域自己的故事,发现更多的特色资源,这样的城市更新,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人民网重庆地产频道:在对区域面积更大的“城市留白地”进行城市更新时,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戴伶:对于大面积的“城市留白地”进行城市更新是一定要有顶层设计,站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尊重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同时需要有长期运营的思路,盘活“城市留白地”的空间资产。
我们现在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探讨时,会碰到一些街区设置纪念馆之类的展示空间,但是由于没有好的运营思路和运营团队,长期处于留白的状态,要注意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同时我们要给“城市留白地”预留出更多的交通接驳,要让“城市留白地”融入未来的城市功能之中,发挥其自身价值,而不是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