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科创板刚满6天,百济神州就已用光“绿鞋额度”。
12月22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本次新股发行的“绿鞋”已于12月20日全额行使,承销商中金公司共支付28.27亿元,从二级市场买入1725.8万股。这也就是说,本次百济神州的“绿鞋”行使期已结束,公司的最终发行股数仍为1.15亿股,与初始发行一致。
公告显示,中金公司本次买入的平均价格为163.8元/股(最高价格为171.99元/股,最低价格为155.02元/股)。中金公司表示,本次回购股票后所剩余的4.97亿元资金,也将在不晚于12月27日前,向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投保基金公司”)交付,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
尽管“绿鞋”通常被认为有“护盘”的重要作用,但百济神州作为科创板第5单引入“绿鞋”的项目,却遭遇机制“失灵”。
12月15日,百济神州以176.96元开盘,直接跌破192.6元发行价。截至12月23日收盘,百济神州已累计跌20.06%,报收153.97元,总市值1795亿元。
上市6天,“绿鞋”护航已结束
12月22日,百济神州发布《关于百济神州有限公司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情况的核查意见》称,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已于2021年12月20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
根据公告披露,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中金公司已利用本次发行超额配售所获得的资金(即“绿鞋资金”)以竞价交易方式,从二级市场买入1725.8万股股票,对应支付的总金额为28.27亿元。
依照目前中金公司累计购回的股票数量,百济神州本次超额配售选择权发行股票数量已达到上限。这也意味着,百济神州的“绿鞋”行使期已结束。
根据公告,中金公司已按本次发行价格192.6元/股,于12月2日(T日)向网上投资者超额配售1725.8万股,占本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的约15%。超额配售股票全部通过向本次发行的部分战略投资者延期交付的方式获得。
同时公告显示,绿鞋行使期结束后,百济神州本次最终发行股数为1.15亿股(与初始发行一致),其中向战略投资者配售3451.7万股,约占本次最终发行股数的30%;向网下投资者配售5637.7万股,约占本次最终发行股数的49%;向网上投资者配售2416.2万股,约占本次最终发行股数的21%。
剩余4.97亿元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
根据公告显示,中金公司本次买入的平均价格为163.80元/股,最高价格为171.99元/股,最低价格为155.02元/股;本次回购股票实际支付28.27亿元,还有4.97亿元的剩余资金。中金公司表示,这部分资金将在不晚于12月27日前,向投保基金公司交付,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
中金公司的这一做法是遵照2019年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简称“业务指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业务指引,购入股票的主承销商到期后,须将除购回股票使用的资金外的剩余资金,向投保基金公司交付,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也就是说,此前部分人士对“承销商赚取低买高卖差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上交所表示,设置“绿鞋”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新股价格,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主承销商的职业操守和业务能力密切相关。《业务指引》强化了主承销商在“绿鞋”操作中的主体责任,对行使安排、全流程披露、记录保留、实施情况报备等方面作出要求,并规定主承销商不得在“绿鞋”操作中卖出为稳定股价而买入的股票(“刷新绿鞋”)。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绿鞋机制的相关规定,承销商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将直接影响超额配售的规模,并导致发行费的相应减少。
例如百济神州的本次发行费用共计5.29亿元,如承销商全额行使“绿鞋”(即未使用绿鞋资金买入股票),则其可获得的承销保荐费将由4.72亿元增加至5.19亿元。因此,该人士表示,这一规定可能会影响券商买入破发股票的动力。
短期“绿鞋”护航,长期更看企业价值
据记者梳理,百济神州是截至目前科创板第5单引入“绿鞋”的项目。尽管一直以来,市场普遍赋予了“绿鞋”护盘的重要内涵,但实际上,该机制也偶有“失灵”,百济神州或是其中一例。
12月15日,百济神州以176.96元开盘,开盘直接跌破192.6元发行价。截至12月22日收盘,百济神州已累计跌20.06%,报收153.97元,总市值1795亿元。
市场人士表示,“绿鞋”只是对其他发行方式的一种补充,并不能完全保证防止股价下跌,其意义更在于增强参与一级市场认购的投资者的信心,实现新股股价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平稳过渡。
申万宏源曾指出,只有采用市场化定价,“绿鞋”机制才能发挥作用。科创板试点运行的注册制,在新股发行环节会更少管控,更加市场化。可以预见,科创板在新股发行将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更加市场化。“绿鞋”机制在科创板将大有可为,得到发行人、承销商、战略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普遍支持。
同时,业内人士提醒,“绿鞋机制”并无法对二级市场中长期的价格波动产生影响,影响其股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仍然是上市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
(责任编辑:邵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