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文脉看今朝
壮美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9月13日摄)。公园内文化景点星罗棋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闭馆近两个月之后,位于郑州北郊的黄河博物馆于9月7日正式开门迎客。
“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不决口,22年不断流,实现了岁岁安澜。”博物馆讲解员张笑蕾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介绍。
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全面展示黄河自然史、黄河文明史、历代治河史、新时期治河新理念和实践等内容。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展厅参观。他不时驻足端详陈列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和图片图表,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两年时间过去了,对当时的情景,张笑蕾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对黄河格外关注,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谈及两年来的变化,张笑蕾用“热”来概括,一是“热情”,社会各界对黄河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是“热爱”,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黄河文化,想深入了解黄河历史。
在黄河博物馆采访时,记者遇见了来自确山县的18岁男孩王秀川,他马上就要去江西读大学了,专程前来参观,“通过文物标本,能够直观感受黄河文化的深沉和博大精深,不虚此行。”
“从一天四五场讲解,到如今每天不少于十场,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博物馆的讲解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充,但有时候仍然忙不过来。”张笑蕾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展陈设施方面进行提升,增加幸福河板块,更加关注对黄河文物的收集和研究。通过开设彩陶绘制、黄河拼图等研学课程,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趣味性,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黄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离开黄河博物馆,一路向北,便来到了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上眺望,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
两年间,这里也在以独特的方式讲述和传承黄河文化。炎黄二帝巨塑、黄河碑林、万里黄河第一桥……众多景点每年吸引着上百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不仅有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还处处涌动着文化气息,40余处景点都蕴含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内涵。”园区旅游宣传工作人员李炜珂主动向记者推介。
受7月份特大暴雨的影响,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出现大规模山体塌方,园区紧急对炎黄二帝巨塑进行安全加护,联合文物单位对敖仓城遗址加紧抢救性修复。
“我们要加大对园区的保护力度,传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挖掘黄河文化旅游景观的内涵,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