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对于平凉人来说
是一辈子忘不了的乡愁
更是一种民俗的传承
文化的铭刻
饸饹面对于平凉人来说
是一辈子忘不了的乡愁
更是一种民俗的传承
文化的铭刻
平凉饸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蕴含着“寄托”、“祈福”等文化内涵
一碗面
是味道,是祝福
比如
为老人祝寿时吃的饸饹面称为长寿面
意寓老人健康长寿
在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
意寓新人情丝不断
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
吃的饸饹面叫吉利面
意祝孩子长命百岁
在正月初七吃的饸饹面叫拉魂面
意寓幸福长久
在宴请贵宾或朋友相聚时吃的饸饹面
叫贵宾面
意寓友谊长存
“饸饹”古时称为“河漏”。选用上等精白面粉或混入荞面、高粱面的白面,醒好面后抻成面剂,再搓成条状放入饸饹床子这个特质的压面工具中,压面入沸水煮熟,捞出控干,拌上熟油待用。
一边是煮面的锅,另一边是做臊子的锅,都没闲着。做好的臊子,加水后文火慢煮,这个步骤叫“调汤”。在平凉吃饸饹面,讲究的是“油旺汤宽面劲道,实惠杀口余味香”。说的不仅是饸饹面的美味,也是平凉人性格里的豪爽实在。
将酸汤臊子淋到面上,葱花点缀,色彩丰富,收获的是视觉上的快感。迫不及待吃个几口,得到的是味蕾上的满足。面条劲道、柔滑香韧有嚼头,汤味酸中有辣,多种层次在口腔中混合炸裂。直教人感叹,这饸饹面真不愧是平凉面界的“扛把子”!
关于平凉饸饹面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陆小凤 摄
饸饹面始于4700年前的平凉崆峒山,与道家养生有一定渊源。平凉、天水原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和治国之道。广成子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其大名,曾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
当时广成子招待黄帝进食,用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粗如麻线大小孔。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食用。
当时人们仅仅将谷物粉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或“汤饼”,还没有面条的叫法,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汤饼”就成为了华夏大地最早的面条。
面团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荞麦性甘味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烟酸和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疾病、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等功效。
食惯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和精细谷物的黄帝,吃了此碗“汤饼”后顿觉腹中温暖、肠胃顺畅、神清气爽。随即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广成子何以修身养性、“1200岁而形未衰”的秘诀等等。广成子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荞麦五行属木,泾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经常食用,因此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黄帝回宫后,依广成子所传之道,静修养身,并让御厨文革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
自此
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
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
即现在的陕西、内蒙、青海、山西
河北、河南、甘肃等地
经过近五千年传承发展
饸饹面由当初的野生荞麦制作逐渐演变成
今天使用小麦面
或加以玉米面、红薯面等其他杂粮制作
加入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
西红柿鸡蛋等口味更佳
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
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
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做佐料
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饸饹面
为“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欢迎全国各地的宝宝们
来崆峒吃饸饹面
综合报道:祁秋谨
(平凉市崆峒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