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西方乐园巨头终于在上海建成,吸引国内各地无数游客前往。迪士尼乐园虽刚建立不久,但作为精神介质的迪士尼文化却早在近一百年前即在上海出现。彼时的迪士尼伴随着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引发一阵迪士尼狂热。
一、与上海结缘的迪士尼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更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电影的城市。193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上海已十分卖座,十分强大的包容能力使上海成为海纳百川的城市,这为迪士尼文化的传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通过报刊介绍与动漫电影,迪士尼文化得以在上海传入。1930年,上海的《字林西报》第一次刊登米老鼠的形象,但由于其是一份英文报纸,故中国民众对其了解甚少。直至1932年《良友》杂志刊登米老鼠的形象,并以长篇幅介绍美国的迪士尼文化,中国民众才惊奇的发现这只被称作“米鼠”的小老鼠竟是美国的“流量明星”。
米老鼠与唐老鸭
1930年代不仅是迪士尼传入中国的时代,同时也是迪士尼自身开拓市场的初创时期。当时迪士尼的主打招牌是米老鼠,1934年唐老鸭首次出现在迪士尼动画中。当时的上海,对迪士尼的印象主要也是米老鼠,1935年唐老鸭在上海出现后,人们将其视作是米老鼠的辅助与配角。1932年可以说是迪士尼文化传入中国的元年,自此上海大量报刊开始转引美国的米老鼠漫画,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供民众阅读。与此同时中国人还发挥其原创力与想象力,以米老鼠的形象为基础,自行绘画编纂新的故事。这在今天固然有侵权之嫌,但在当时却极大满足了中国百姓的好奇心,使米老鼠更具中国特色也更接地气。伴随着迪士尼文化的传入,迪士尼的动漫电影与动画片也传入中国,1934年的辣斐大戏院(今长城电影院)即在6月连续播放三天的《米老鼠大会》,这在当时电影艺术尚未普及,人们对动漫也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可谓是空前绝后。
上海的电影院
二、迪士尼文化的本土化创造
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租界成为上海孤岛,迪士尼文化在孤岛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直至1941年日军攻占租界才告一段落。1945年国府接收上海,迪士尼文化再一次迎来繁荣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以终结。在近20年的传播过程中,迪士尼文化与中国文化、上海文化有近距离接触,双方不断融合并迸发出新的火花,促进了迪士尼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报纸上的米老鼠
为什么迪士尼文化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除了其背后代表着强大且先进的西方文明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中国知识界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民众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好奇,对迪士尼文化产生兴趣,但这远远不能成为其在上海如此火热的根本原因。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的“迪士尼文化”,才成为上海民众好奇且喜爱的文化作品。1940年,迪士尼经典动画《白雪公主》在上海租界正式上映,作为迪士尼重点推出的大“IP”,迪士尼对《白雪公主》寄予厚望。但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对白雪公主这一作品产生了本土化改造的想法。上海新华电影公司在《白雪公主》还在上映阶段的同时,组织力量对剧本进行本土化改写,并将其重拍为真人版本。
白雪公主
如何将一个彻底的发生在西方古代社会的童话故事改造成中国的故事,而且还没有违和感呢,这是令编剧最为头疼的事情。出于对观众知识面的考量,也使故事更接地气,编剧选择将《白雪公主》设置在民国时期的一个富裕家庭里。具体来说,《中国白雪公主》可以说是以《白雪公主》故事为蓝本进行的二次创作。主人公白雪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给自己注射能够保持容貌的药剂,但药剂的副作用即是使用者一旦产生妒忌之心就会面目全非。继母对白雪的容貌十分羡慕,这使丑陋的她要杀死白雪。白雪逃走后遇到了七个小矮人,继母家的佣人小毅也来寻找小白雪想要帮助她。继母联合怪医生想要对白雪进行实验,将其容貌转移到继母身上,但在小矮人与小毅的协助下将两个狠心人打死,至此故事结束。
但凡看过白雪公主的读者都会发现,原动画中最为重要的人物王子消失了,也没有他与白雪公主的爱情故事。这是中国本土化改编的最大不同之处。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也没有公主,去掉王子这一条线,既表明中国不再有王子、公主这些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没有了西方文化中的浪漫童话故事这一色彩。使故事成为发生在现实当中的一个正义与邪恶对抗的故事,这样则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同时也暗含当时的中国社会,白雪、七个小矮人与小毅正是勇敢善良的中国人的化身,而继母与邪恶的医生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最终的结局预示着正义的中国人一定会战胜日本人。
三、迪士尼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
迪士尼文化构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对上海的城市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迪士尼是儿童向文化,因而对上海的儿童群体产生的影响是最首要的。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即使是儿童也要遵守纲常伦理与道德规范,这无疑束缚了他们天性的解放。而迪士尼文化的传入与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卡通形象的传入,给上海的儿童们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
迪士尼构造出的梦幻世界
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当时有人曾回忆起电影院内播放卡通片时的情况:“银幕乍起,全场欢声雷动,原来观众对于卡通短篇,非常感觉兴味。”卡通片的故事即使过程是曲折的但结局总是欢乐的,诙谐有趣的卡通形象不仅使儿童十分喜欢,连带孩子们看卡通短片的父母来说也十分有趣。著名作者鲁迅先生,也曾于1933年带着妻子孩子前往上海的光陆戏院观看迪士尼动画《米老鼠》,1935年他再度携带孩子前往戏院观看《米老鼠》的另一部短片。作家张爱玲也曾在读书时期经常看迪士尼动画,17岁的她还发表关于动漫及其未来前途的文章,以表达她对动漫的喜爱。
张爱玲
除有利于解放儿童天性外,迪士尼文化的传入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正是方兴未艾时期,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接连上映,但动漫行业却是一大缺失和空白。迪士尼的传入在打开中国动漫市场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影视从业人员制作动漫电影的决心。1938年《白雪公主》在中国大获全胜,成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动漫电影,随后万氏兄弟据此退出《铁扇公主》,经过长时期的制作,1941年《铁扇公主》正式上映,片长80分钟。这是中国动漫影片的开创之作,数百人参与制作过程,并发行到欧洲与东南亚国家。
《铁扇公主》
文史君说:
迪士尼文化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是饱受人们喜爱,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等经典人物历经近百年的时光但魅力依旧。作为跨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迪士尼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可谓是十分具有成功性与代表性。这其实也可以为我国的文化传播提供优秀的经典范例,有助于我国优秀的动漫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何汝云:《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2. 颜慧、索亚斌:《<铁扇公主>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电影新作》2005 年第 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