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这是一场“八方支援”的脱贫攻坚战,四川省选派了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常驻凉山,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他们常年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决战贫困、决胜小康。
郑伟是凉山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一员,他曾一名军人,2017年转业安置在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同年12月来到大凉山深处的金阳县挂任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
三年来,郑伟走访群众穿破了11双鞋,他被称为洋芋书记、花椒书记,今年他被表彰为“凉山州十佳帮扶队员”。在扶贫路上,他用一个人、一颗土豆、一份约定三个故事,讲述了他的驻村扶贫经历和大山深处的变化。
郑伟同志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2019年度“凉山州脱贫攻坚十佳帮扶队员”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人
马依足乡有一位贫困户叫俄日打,特别爱喝酒,每天睁开眼就是抱着一个啤酒瓶,蹲在墙角晒太阳,家里的田地常年荒着。他的眼神始终是迷离的状态,就像他的未来。或许说,俄日打从来就没有想过他的未来。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想,你给再多钱、再多帮扶政策,他自己没有从精神上站起来,也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于是,我就主动跟他结成帮扶对子,每次到村里,最先去的就是他家。
他听不懂汉语,我就拉上村里会汉语的彝族青年,一遍遍给他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宣传“扶贫不养贫”的导向。
郑伟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逐渐地他有了脱贫致富的愿望,但仍觉得没钱、没技术、没有信心。我便将帮扶政策一项项给他列出来:缺钱,有扶贫信贷;缺技术,农技专家可免费上门培训。经过几个月潜移默化地影响,俄日打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戒了酒,人也变得勤快了,家里的田地逐渐种上了乌洋芋和玉米,有收获也就有了盼头。
通过两年多的帮带,俄日打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如今又在顺德家峻塑料厂找到了一份工作。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多元,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彻底摘掉了“穷帽子”,不仅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走了出来,而且从精神的贫瘠上站了起来。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颗土豆
在马依足乡有很大一部分农户都依靠种植乌洋芋来维持生计,尤以迷科村为最。乌洋芋是紫色的土豆,在当地确实太普通,卖不成什么钱,一些人吃,一些拿来喂猪。
我深信,高山深贫地区的农产品肯定生态且营养价值高,于是我把迷科村的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迷科乌洋芋富含花青素、多酚等多种微量元素,每公斤乌洋芋的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苹果的10倍,硒含量达到0.023毫克,属于富硒食品,这一测试,让我欣喜不已。
好东西还得卖个好价钱!在咨询营销专家后,我带着帮扶工作队踏上了打造迷科乌洋芋品牌之路。打造品牌,首先要注册商标,很快“迷科乌洋芋”的商标就诞生了。接着我们又为迷科乌洋芋申请了“四川扶贫”标识,使迷科乌洋芋顺利进入机关、高校和商超。最难的是做包装、宣传和线上线下推广,我们连续奋战近三个月,终于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上有了自己的网店,同时在线下也有了两个专卖店。
郑伟(中)与帮扶干部胡畔(左)、村民一起接通水管,为马依足乡迷科村自来水供水做准备工作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我又为马依足乡争取到150多万元资金,引进分级洗选设备,并建起20万公斤储量的冻库。为防范自然风险,还自掏腰包为迷科薯农购买农业保险,让迷科乌洋芋种植大户们即便遇到天灾也可确保基本收益。
一套“组合拳”下来,迷科乌洋芋从自食产品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每公斤售价达到7元至30元不等,一时间从无人问津的“山药蛋”,变成了引领群众脱贫的“金疙瘩”。
在乌洋芋产业的带动下,马依足乡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4220元,达到9640元。更可喜的是,农民有了产业的支撑,电商的支持,保险的兜底,他们致富的路子更宽、更长了。
第三个故事:关于一份约定
彝族地区历来有“老人过世杀牛”的民风民俗,少则5头多则几十头,一场丧事费用动辄几十万元,很多群众几代人都因此背上了巨额的“回礼债”。别说贫困群众脱贫,就是不少家境不错的群众最终也会因为办丧事而致贫。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我联系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着手制定了《村规民约》,限制铺张浪费、禁止“丧事杀牛”,并规定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同时深入群众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尚。
2018年9月,省金融局向迷科村定向捐赠180万元,改善当地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2018年2月,贫困户吉鲁努古的父亲去世,我听说族老们正准备杀牛厚葬的时候,立马带着村“两委”班子成立治丧委员会入驻他们家中,为其办理丧事,阻止其亲朋好友“牵牛”上门随礼,禁止“杀牛”招待客人,一场丧事下来他们家仅花了8000元。
趁热打铁,我又对吉鲁努古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将其树立为移风易俗先进典范,在全乡掀起了向吉鲁努古学习的热潮,逐渐形成了勤俭致富的好风气。
经过两年半的坚持,现在马依足乡已经完全革除了丧事铺张浪费现象,全乡民风民俗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2019年4月,马依足乡举行“五个好”创建暨“树新风助脱贫”先进表彰活动
这三个故事,是我日常扶贫的一个缩影,我坚信在脱贫一线这样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3年来我走访群众穿破了11双鞋,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落实扶贫资金900余万元,建立起“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革除了乡里群众铺张浪费的百年陋习,形成了“景美业兴人和”的迷科脱贫模式。2018年,马依足乡贫困发生率从32.5%降至0.9%,实现全乡贫困村全部退出。
回首来时路,才明白攀登的意义。我到金阳县以后,从军人变成了扶贫干部,又从扶贫干部变成了洋芋书记、花椒书记。变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虽未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但我却在大凉山深处点燃了产业致富的希望,分享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喜悦,见证了孩子们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脱贫攻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战场上不能当逃兵。在此,我郑重承诺,贫困不除,我绝不撤退。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整理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