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四十年:不忘真感情,直面新对手

12月10日,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公司上汽大众在安亭总部庆祝四十岁生日。为表重视,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和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分别带队,将双方的合作定格在两个集团之间的最高规格。

四十年前,力破重重考验签下一纸合同,让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模式、乃至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开拓者。四十年中,上汽大众是中国车市一路上扬,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冲破年产销3000万辆规模的见证者和有力助推者。

四十年后,上汽大众提前续约、密集筹划新产品,印证着双方对未来持续合作的信心。但是中国汽车消费的环境已经与四十年前相比发生了本质变化,如何面对产业新格局、竞争新环境,也是上汽集团与大众集团需要共同面对和默契互补的。

  四十年开拓,四十年收获

四十年前,上汽大众合资的开启,开创了50:50股比模式的创新探索,拉开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上汽大众的入局、桑塔纳项目的推进,还带动了中国汽车高质量生产、产业链体系建设的演进。举例来看,上汽大众在发展历程中持续与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相互成就,共同建设中国汽车产业生态链。目前上汽大众的供应商体系中,近90%的企业位列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此外,在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上,现代化营销体系布局建设上,上汽大众也都做出了表率示范作用。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表示:“四十年来,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精诚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上汽大众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坚实基础。一直以来,上汽大众都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标杆。”

此后四十年间,紧随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步伐,上汽大众也在不断壮大中充分收获红利。从开山之作桑塔纳,到大众品牌帕萨特、Polo、朗逸、途观、凌渡、途昂、ID.,斯柯达品牌明锐、速派、柯迪亚克,奥迪品牌A7L、Q6、Q5 e-tron,一款款明星车型陆续推出……至今,上汽大众已收获超过2800万名用户的青睐。

  时代变化快,大众频频喊话比亚迪

从四十年前的前瞻入局,到数十年间的持续投入,“上汽大众们”书写了中国汽车规模暴涨的“合资时代”。

但近年来,技术革新、格局之变无异于掀起一轮汽车产业的“工业革命”。新能源风潮席卷而来,几乎在几年间就改写了“合资时代”的传统格局。

2016—2019年,上汽大众迎来连续4年跨越200万辆大关的巅峰时刻。几乎同时期,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也站上200万辆大关;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合资企业同样处于最佳状态,纷纷触及或跨越百万辆门槛。

不过,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入新能源智能化赛道,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快速成长,让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遭遇最艰难的一次挑战,销量逐渐滑坡。

数十年的精心布局、丰硕战果,大众集团不可能将市场拱手相让。上汽大众合资公司提前续约,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十年后,上汽大众积极变革再出发

面对新对手、新节奏、新需求,四十年后再出发的上汽大众,以及更多合资品牌们如何应对?

一个细节是,奥博穆在活动其中一个环节的演讲中,公开喊话了比亚迪,提出要在中国市场一战高下。当然这不会不只停留在简单的销量对比上,更是中国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如此之快,令大众有所触动。

对于在中国有过留学经验的奥博穆来说,对这个市场的感情更增添了一些复杂的因素:“中国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第二故乡。我们锚定‘2030目标’,并将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继续勇立潮头。上汽大众合资合作续约、强有力的产品蓝图,都是我们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推出的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将集前沿技术和卓越品质于一身,并将全心全意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在技术层面,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各出新招,大众安徽渴望打造新能源新极点,大众汽车还创新地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股权投资形式,计划到2026年在中国推出两款B级车产品。此外,雷诺联合吉利、Stellantis与零跑展开合作……这些案例中,中方几乎都扮演技术提供者一角,跨国品牌也从技术输出者转身为合作者甚至引入方。

在强有力的战略指引和技术支持下,上汽大众的未来布局清晰又充满吸引力。未来两到三年,上汽大众将推出多款基于全新混动平台以及纯电动平台的产品。它们都将拥有智慧的车载“大脑”,搭载高效安全的新三电系统以及城市NOA功能;全新设计的交互界面,将会提供焕然一新的互动体验;AI大语言模型也将助力智能座舱,更注重场景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直观、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奥迪新豪华电动品牌AUDI的首款车型,也将在2025年推向市场。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总共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是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当今,中国市场已发展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中心,跨国品牌加力投入中国市场是大势所趋。不仅能够最高效实现创新转型,还能反哺全球实力提升。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书林还向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醒,“中国新能源市场只在近十年左右才加速发展,而跨国品牌大都有百年积淀,技术实力、影响力仍然巨大。同时,加大对中国技术、产业链的依赖并展开‘反向技术输入’,或让跨国品牌能够快速形成后发优势。”(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责任编辑:陈梦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