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宋填词68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葛胜仲幸运地躲过了靖康之难

前言 宋朝有不少兄弟进士,大家熟知的有苏轼、苏辙兄弟,宋痒、宋祁兄弟,和以上两对兄弟相比,葛氏兄弟就

前言

宋朝有不少兄弟进士,大家熟知的有苏轼、苏辙兄弟,宋痒、宋祁兄弟,和以上两对兄弟相比,葛氏兄弟就没有那么有名了。

今天说的词人叫做葛胜仲,他和自己的长兄葛次仲同登绍圣四年(1097)进士第。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其子葛立方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诗论家,著有诗话《韵语阳秋》。

葛胜仲诗词流传下来数百首,下面介绍其最有名的两首词。

一、《江神子/江城子 初至休宁冬夜作》

1、江城子与江神子

《江城子》在唐朝时还是单调,有韦庄词为例。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至宋人开始作双调,晁补之改名《江神子》,韩淲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所以又有名曰《村意远》。宋词中最有名的江城子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

2、葛胜仲《江城子》

在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词人以事责知歙州休宁 (今安徽休宁县),故人别离,天涯流落,词人为了抒发心中郁闷之情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作者:宋·葛胜仲

这首词是双调江城子,上下阕的第4句和第6、7句不是韵脚,其他押《词林正韵》中第一韵部。时间是冬季:岁将穷;地点有点模糊:官梅疏艳的“官”字表示在官斋之中。

上阕写到,在雪意霜风的冬夜,憔悴老迈的诗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烤火饮酒。先写远景:雪意、云容、霜风,后写近景:小窗、兽火、酒绿、颜红。1107年的葛胜仲才38岁就自称“憔悴一衰翁”了。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当年也就38岁。

下阕还是先写眼前景:官梅、小壶。然后抒发感慨,人在天涯,远隔千山万水,不说自己思乡,反而从对面写来,谁在惦念着我呢:上国故人谁念我?

这种写相思的手法在古诗词中常见,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说我没有回去,而是说兄弟登高少一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不说自己思念亲人,而写亲人思念自己的情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3、小知识:为什么唐宋词会符合清朝的《词林正韵》

葛胜仲《江城子》押《词林正韵》中第一韵部(一东二冬通用),宋人填词以诗韵为标准,有人像近体诗一样一韵到底,有人放宽到邻韵通押。

例如这首词就是一东二冬通押,在清朝编撰词韵时,根据前人的押韵习惯,就把很多邻韵合并到一个韵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宋人填词会符合清朝人词谱的原因。

二、《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这首词从词意来看,很像是在休宁时期的作品,立意和上一首差不多: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这回时间到了秋天的黄昏,县衙的寒斋之中,有篆香升起袅袅轻雾。诗人被闲愁情绪围绕,半梦半醒中似乎听到雨打芭蕉之声。

远处,可以听到云间的大雁哀鸣,似乎替这些失意人言语。寒斋中望出去,夕阳下,乱山中,传来荒城鼓声。结束时诗人感慨故乡无法回去,读到此处,可知上阕诗人为何会有“闲愁几许”。

欣赏这首词可注意视觉与听觉的远近不同, 眼中所见,有近处的“藜床香篆横轻雾”,远处有乱山和斜日荒城。听觉有芭蕉声,是近处的声音;有云间的哀鸿,这是天空中的声音;还有远处的荒城鼓。三种声音相互交织,虚(芭蕉雨)实相间。

《点绛唇》也有好几个名字,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又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中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不过还是用《点绛唇》多一些。

这首词押韵词林正韵的第四部,这个韵部整合了诗韵的邻韵。其中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声六御七遇通用。从词林正韵的分部可以看出,仄韵中,上声韵和去声韵是可以通用的:雾、许、雨、语、去、数、鼓。

但是要注意,仄韵的古体诗中,上声韵几乎不和去声韵通用。

三、葛胜仲其人

葛胜仲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生。也是个神童(古人神童真不少,不知道有多少夸张的水分),据说幼时日诵数千言,9岁写文章。

他父亲葛书思是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进士,葛书思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 葛胜仲曾经评价自己的老师不适合自己,并以老师修改的文章为例,葛书思竟然表示认可给儿子换了一个老师。

葛书思与客人谈论诗文偶有遗忘之时,就叫来儿子葛胜仲来回答,每一次葛胜仲都对答如流,因此他常常有机会参与成人的雅集。

开挂的葛胜仲15岁精通经史,16岁解试中选,22岁再试开封府获第4名。哲宗绍圣四年(1096)与其长兄葛次仲同登此年进士第,从此步步青云。

大观三年(1109)八月,因议论庙制,与时论不合,葛胜仲被降为歙州休宁知县。在休宁的几年时间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上面的两首词都是写于此时。

靖康元年(1126),葛胜仲在江阴居住,次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葛胜仲躲过了靖康之变的浩劫。宋高宗即位后,被封为通奉大夫,后来相继加封丹阳郡开国伯、开国侯、开国公。

葛胜仲57岁时携家移居湖州,到73岁去世,一直居住在湖州。

结束语

今天说的葛胜仲和昨天说的谢克家,都躲过了靖康之难(1126~1127年)留在了南方。不知道有多少文人乐工书画家随徽钦二帝被押往金国苦寒之地,这不仅仅是国破家亡的悲哀,也是一场文化上的浩劫。

绍兴十四年(1144)九月,葛胜仲在湖州无疾而终,终年73岁。在这个动荡的年月,葛胜仲无疑是一个幸运的诗人。

结束时,按照惯例用诗人原韵写一首小词练笔 ,《点绛唇》:

借得春风,行云阅过山无数。青山不语,几点清江雨。

雨湿兰舟,漾漾牵烟雾。愁几许,杨花催去,更有声声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