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夜经济一词频现,动能十足。无论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是各大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几乎都打出了夜经济牌,天津“津夜城”理念受人热捧、重庆夜间经济示范街进入消费者视野、长沙“夜秀场”实力圈粉无数……夜经济催生城市新的发展潜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新兴活力源”,大有越夜越精彩之势。
夜经济“热气腾腾”,的确给了人们的夜间生活全新的“打开方式”,更体现了人们生活理念与消费方式的转型。正如9月20日潇湘晨报所报道,以长沙为例,过去茶余饭后的人们,在橘子洲看场烟火、湘江边散散步、黄兴路逛逛街,大多数人的夜间休闲或许仅止于此。然随着夜经济悄然升级,人们转向了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旧版夜经济”再也难以适应新的需要。
夜经济“火起来”,城市服务不能不“跟上来”。无论是解决夜间交通堵塞、噪声污染,还是改善基础设施,抑或是提供丰富的夜间消费产品,皆事关民生,事关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道理很简单,若是出行找到不车,消费产品单一或脱离实际情况和百姓需求,没有足够的民生温度,再火的夜经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打造“新版夜经济”,是一道城市治理命题,考验决策者智慧。无论政策举措如何创新,满足人们夜间出行需求,攻克交通出行这一掣肘夜经济发展的最大壁垒,这始终是绕不过的前提。让夜间交通助力夜经济升级,使交通出行不再拉夜经济后脚,乃是完善城市保障性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我们不仅可以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实现部分线路、特定时间地铁24小时运营模式,以公共交通的健全完善来繁荣夜经济。另一方面,各地制定刺激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时,也应当以“互联网+”思维,打开建设“智慧型城市”的想象空间,窥见现代城市智能互联下的资源优化潜力。
我们也越来越发现,以滴滴为代表的智能出行平台,已成为人们夜间出行的最大补充,这不仅为夜经济提质“保驾护航”,而且以“平台经济”新业态与夜经济融为一体,共同拉动了城市的整体消费,为繁荣夜经济增添了民生温度。
夜经济不仅是包罗万象的复合型经济,更是可触可感的体验型经济。夜经济要持久“闪亮”,让人们在夜间获得轻松、舒适、便捷的体验,就得政府部门从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出发,提供到位的民生保障。从提质夜经济角度看,民生保障须多方合力,尤其要看到诸如以滴滴出行为基础的,且代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平台经济,所蕴藏着的无限活力,并努力释放这些活力。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创新监管方式、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制度性指导和规范;允许平台在合规经营前提下探索不同经营模式。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创新驱动平台经济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显而易见,提质夜经济,必须打好“民生保障牌”,而服务消费群体、优化社会资源的平台经济,核心又是为人们参与夜经济提供“最经济的方式”与“最优化的选择”。所以,重新审视平台经济,在制度框架内对网约车市场准入、夜间经营税收给予放宽和优惠,留足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再以共享平台数据改善城市管理,最终也是为了点燃“民生保障”这把火,照亮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