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国大画幅黑白作品《冰山之父》,1996 年拍摄于新疆慕士塔格峰。
明胶银盐工艺又称银盐工艺,是指将明胶中的银盐悬浮液涂在玻璃、柔性塑料或薄膜、钡地纸或树脂涂布纸等载体上,并以此成像的工艺技术。
它由英国人理查德·利奇·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于 1871 年发明,随后查尔斯·哈珀·班尼特(Charles Harper Bennett)于 1878 年加以改进,提高了底片感光度和拍摄的成功率。
银盐相纸虽然早在 1874 年就开始投入商业生产,但直到 1890 年代技术提高,才成为印相的主流工艺。1900 年,柯达公司开始大批量商业化生产,银盐的时代正式开启。
明胶银盐工艺是古典摄影工艺中最普遍、应用时间最长的,价格相对低廉,图像质量出色。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使用,其魅力之大可见一斑。
要做银盐照片,首先需要一张脏点、划痕较少,且密度合宜的黑白胶片。而当我们完成一张 4×5 英寸胶片拍摄,即将进入冲洗阶段时,就有可能遇到两个影响放大的问题:灰尘和显影控制。
盘显应尽量采用不同颜色的显影盘用于不同工艺, 专盘专用。
常规冲片方式可以分为“盘显”和“罐显”。盘显就是用 6 个冲洗专用塑料盘,倒入药液后,在全黑的环境中完成冲洗流程。我们可以选择对胶片少翻面、多晃盘的方式,减少由于手指甲或显影盘底有杂质造成的划痕。
盘显相对使用药液较多, 配 450 毫升药液刚好能够覆盖小号显影盘底,而 500 毫升显影液的药力只能保证 5 张 4×5 胶片的正常冲洗。
罐显则是在全黑环境中,将拍好的胶片逐一放入显影罐后,再在明室中手动滚罐,或者用佳宝自动、半自动冲洗机完成。用佳宝罐显,相对省药,以 3010 冲洗罐为 例,一罐最多冲洗 10 张 45 胶片,而官方标注所需最低药液为 270 毫升。
冲洗显影罐时,应以海绵轻轻擦拭内桶。
虽然罐显不必担心底片划痕问题,但我曾遇到有人 因为对冲洗罐的前期清洁不够而产生的底片显影不均问题。
每次冲完片后,应该对冲洗罐内桶清洗干净,有条件可以采购佳宝自配的刷罐海绵,简单一点也可以买个刷杯子的海绵棒,显影后擦干后通风晾干, 不建议加热烘干。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肉眼看底片觉得很干净,但最终放大后发现有很多黑、白色脏点。其中的白点是拍摄前清洁不到位落在底片上的灰,而黑点则是胶片冲洗后放大前落在底片上的灰尘。
所以,除了将胶片装入片夹之前需要用刷子和气吹清洁灰尘,拍摄前、冲洗前也都可以再次清洁片夹外部。
04 片夹的下缘常常容易藏灰,可以用尼龙毛刷重点 清理
我个人曾经在黄土高原拍摄一个专题,当时野外环境中尘土极大,我在做了以上三次外部清洁之外,还在全黑暗房中将胶片装入显影罐之前又用气吹对胶片做了一次清洁,最终冲片效果较为理想,胶片很少有脏点。
胶片冲洗按照流程分为预洗(3 分钟)、 显影(不同胶片类型时间不同,常规在 6~10分钟)、停显(2 分钟)、定影(5~6 分钟)、去海波(3~5 分钟)、水洗(30 分钟)和防水渍(1 分钟)七步。
有人在冲片时喜欢略过预洗这个过程,但这个提前水洗的过程不仅可以去掉胶片上多余的防光晕染料,更可以使胶片密度一致,防止瞬间显影不均。
显影液和防水渍两个步骤的药液,建议以蒸馏水来配比
用佳宝系列冲洗罐时应该快速倾斜倒入药液
冲洗胶片的药液常见的有依尔福和柯达两个品牌,除了显影外相差不大,富士的去海波液和防水渍液效果同样出众,值得一试。在依尔福与柯达的众多胶片显影液中,我个人比较推荐柯达 HC-110,它容易储存、配比方便、适用胶片类型广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柯达官方给出的 HC-110 不同配比(如 B 类 1:32 之外), 还有包括安塞尔·亚当斯等名家自行研究的特殊配比配方,可以使得拍摄不够理想的底片冲出较为理想的密度。
比如在晴天正午拍摄金属反光与远处树木暗部这种大反差、几乎注定在高光和暗部两部分不理想的底片,我用 B 类(1:32)、F 类(1:80)、 Z 类(1:100)和 G 类(1:120)进行冲洗, 可以从最终底片上看出高光和暗部的控制效果。
07 同一张底片,采用柯达 HC-110 显影液,不同配比冲洗效果对比。左上为 B 类(1:32)显影 5 分钟;右上为 F 类(1:80)显影 12 分;左下为 Z 类(1:100)显影 16 分;右下 G 类(1:120)显影 22 分。
底片就位就可以开始放大了。首先需要备齐相纸和药水。目前市面上有多个品牌多个种类的相纸,个人推荐选可变反差的光面钡地纸基相纸,涂塑相纸通常作为练习用纸,而光面相纸拥有更加宽广的影调范围。
放大所需的药水与冲胶片基本一致,步骤分别是显影(相纸显影液,纸基 3 分钟、涂塑相纸 2 分钟)、停显(2 分钟)、 定影 1(3 分钟)、定影 2(3 分钟)、去海波(3 ~ 5 分钟)和水洗(30 分钟), 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硒调色(时间根据调色效果而定)。
将适宜放大的底片用气吹吹干净之后,就可以放进片夹了。常常有朋友问我, 到底底片的正面朝上还是朝下?答案是相纸药膜面与胶片药膜面“面对面”,记住 face to face 就不会错了。
放大时需要在暗房钠灯下,对焦、找反差、找正确曝光时间和局部加减光。每一步都需要对相纸试条曝光后过药水冲洗。
08 观察底片的明暗交界之处,对焦比较容易。
首先进行对焦,在移动放大尺板调到适合的放大尺幅之后,开始借助放大镜进行调焦。通常由于暗房环境较暗,对焦时可以现将放大镜头开到最大光圈,待在底片投影中清晰地观察到底片颗粒就可以了。
随后,将事先裁好的相纸试条放置在放大尺板上压紧,就可以进行曝光了。通常会先将反差调至 2 号或 3 号这样的标准反差,如果试条偏灰,则加大反差,试条 对比度很强则减小反差。
同时,可以根据底片密度预估曝光时间。如常规密度的底片,我可能会从 3 号反差、f/11、20 秒开 始打试条。打试条的时候,可以用自制的黑色卡纸板压在相纸上,对相纸等分后,逐格移动进行加光,来寻找准确的曝光时间。
可将放大机曝光时间设置为 1 秒或 2 秒,然后逐 个移动黑卡纸
通常会调整放大机的1 号、3 号和5 号反差来做 对比判断
于我而言,放大最难的部分是找准反差与曝光时间,有时候暗部看起来灰,可能是反差小,也可能是曝光时间不够,需要不断反复通过试条判断。
为了防止混淆,可以用铅笔在试条背面记下反差号和曝光时间,待找到准确曝光时间后,就可以整体放大一张查看效果。
通过打试条找到合适的反差
3 号反差、f/11、28 秒的效果
整体放大后,再根据各细节决定是否进行局部加减光。
局部加光时建议使用提前自制的白卡纸板。可以在白板上看到清晰的放大图像,方便找到加光位置;也可以在白卡纸板上根据需要剪出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洞,进行更小范围的加光。
减光时,可以自制各种尺寸的小工具。
用白卡纸板进行局部加光遮挡
需要注意的是,加光与减光时,都需要在相纸上来回快速移动,以防形成明显痕迹。
加光时需不断移动
15 减光小工具可以做得小一些,使用更方便
使用银盐工艺制作照片,达到了黑白摄影影像品质的巅峰。其影调范围宽广, 相对铂金的柔和典雅,更加锐利、气势磅礴。
黑白银盐领域,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开创了一整套理论,作品恢宏精 湛;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在 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作品品质极高、视野独特,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对亚当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精致细腻是他的特色。
在原底放大基础上的加减光构思:3 号反差,26 秒 +2 秒 +5 秒 +3 秒 +2 秒
最终作品效果
在国内领域中,摄影师冯建国擅长高品质黑白银盐放大,他的作品《冰山之父》,拍摄时光比极大,但他以高超的技术通过冲洗、放大尽量控制影调,呈现出了完美的作品(首图)。
那么,一张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应当遵守哪些理念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
1、构图完美
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每一幅摄影作品光有内容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构图的手段将这些内容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首先在视觉上使观众感受到美的照片,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张好照片。
由于美丽的事物与形态总能吸引人的视线, 因此,从事摄影活动时要注重对形式美的追求,通过镜头与心灵寻找那些具有独 特形式美感的事物,并通过构图将其安排在画面的适当位置,从而获得独具特色的画面效果。
采用仰视角度拍摄树木的枝干,岁月留下 的斑驳痕迹在蓝天背景的衬托之下显得特 别突出,画面也因此充满了百折不挠的力量感和张力
2、光影丰富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光及由此产生的影,就没有摄影创作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照片及视觉美感。但摄影作品不能仅仅满足于有光,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光影效果。
因为光影在摄影中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拍摄对象的形状、体积、 质感、色彩、明暗关系、空间深度、自然状态等,如果光影效果不理想,则无法反映出拍摄对象的真实状态,所以准确曝光是所有摄影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无法回避。
如果不能够获得准确的曝光,所拍出的高调照片很可能会呈现出一片没有细节的白色,而低调照片表现出来的则可能是一片黑色。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甚至可以说,评判好照片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照片是否获得了准确曝光。
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必须要有丰富的光影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感觉到 真实甚至超越真实的美感。
树木在大雪之下安静地沉睡着,蓝色的色调使其更 显冰冷与安宁。忽然,一抹霞光闯了进来,画面最 终表现出光影丰富、色调迷人的效果
3、主题突出
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是摄影师希望通过画面表达或呈现给观众的核心。摄影创作活动中的构图、光影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照片主题展开的。
如果希望照片表达高耸宏伟的山脉,那么观众必须要能够从照片中感受到山脉的气势;如果希望照片表达海洋的浩瀚,则观众必须要能够从照片中感受到人类在大海面前的 渺小。
所以,优秀的摄影师必须明白如何运用光影与构图手法来使画面的主题更加 突出。
对焦于像是在玩捉迷藏游戏的树叶,使用逆光光线和长焦镜头 拍摄,使嫩绿的树叶在较暗的背景中表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 让人有种忍不住想去触摸的冲动
4、景色瑰丽
太过于平常的景色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那种司空见惯的风光照片,就像大多数人家里悬挂的风光挂历上的照片一样,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越来越多的风光摄影师前往人迹罕至的自然景区,希望拍摄到与众不同的景色,如大漠中的龙卷风暴、茂密树林中的古老遗迹等。
透过冰块上这个画框式的洞孔看到了局部的水面 和天空,水面上摇动的浮冰在低色温下呈现出梦 幻般的蓝紫色调,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5、熟练运用摄影技术的能力
作为一名风光摄影师,首先要掌握必要的摄影技能,否则面对大好山河,拍出的照片却平淡无奇,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挫败感,就更谈不上创作出佳片了。
另外,由于风光摄影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面对不同的拍摄对象、不同的光线与机位,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类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即使“意境”再高, 也很难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中。
因此,掌握各类摄影题材的拍摄 技巧很重要。
尚未落尽的晚霞照射在水面上,水面上结冰的石块由大到 小、由远及近地把画面的空间感较好地表现出来,再加 上采用逆光拍摄,使岸边的树木呈现出迷人的剪影效果。摄影师只有具备了精湛的技术才能拍出这样精彩的画面
6、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的精神
作为一名风光摄影师,还要有肯吃苦、不畏艰辛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海洋、湖泊、浩瀚沙漠等常见风光摄影题材,往往远离城市, 交通与生活都不便。
要拍摄出别人没有拍到的风光佳作,一般都要艰苦跋涉以便 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甚至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位,有时要身负重荷冒险攀登,而为了等待最佳光线更要起早摸黑。因此,一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必须要能吃他人不能吃的苦。
登高望远,俯视河山,眼前的山峦被大雾淹没了, 山峦在雾海里层层叠叠,姿态各异,它们正在享受 着大自然的恩泽,并向人类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7、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要想成为风光摄影大师,就要有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风光摄影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狂按快门按钮。在进行风光摄影创作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场景,在任何时候,不经过深思熟虑决不轻易按下快门按钮。只有抱着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 才能拍摄出具有艺术水准的风光摄影作品,并且在不断思考中快速提高摄影水平。
夕阳西下,万物被霞光披上了一层红色的光芒, 处处洋溢着热情,逆光下树木也被涂上了红妆。水里的鸭子缓缓游弋,好一派生动、迷人的景象, 让人不得不钦佩摄影师的创作能力
8、好的风光摄影,必须遵守这8个规则好的风光摄影,必须遵守这8个规则独具慧眼发现美的能力
每一种摄影创作都是寻找美的过程,风光摄影也不例外。有一些美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山的雄伟之美、海的辽阔之美、河的奔涌之美、湖的宁静之美、草原 的宽广之美等。
拍出这些题材固有的美感,是风光摄影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但在他人习以为常之处发现美丽,却是一个优秀风光摄影师必备的能力,否则就无法 拍摄出具有个人特点或异于常人的风光摄影作品。
这种能力不完全是天赋,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创作的思路。例如,可以寻找拍摄对象的整体之美,也可以寻找其局部之美,将关注点放在更小的景致上, 如一片叶子的边缘曲线、表面对称的经络等。推而广之,每一处景物的线条、质感、色彩、对比、明暗、节奏等,都能够成为风光摄影寻找美的着眼点。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总结自己的实战经验,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的拍摄技能,并在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发现美的画面。
在逆光下,风中摇曳的树叶呈剪影状,似 雄鹰在空中展翅飞翔。地平线上大大的太阳十分明亮、耀眼,而 3 个孩子不知道什么 时候悄悄地走了进来,在太阳的前方展现 出他们漂亮的身体轮廓。由于摄影师采用了独特的拍摄视角,因而这幅画面能给人 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一,打开一张你超级喜欢的图片
大图模式
复制图层(ctrl+J)→滤镜→液化(默认快捷键 shift+ctrl+X)(一定要先液化,在磨皮!!!)
大图模式
【高低频磨皮】
将液化好的图层复制x2,并将上面的图层命为“高频”,下面图层命为“低频”,并建组,如图
大图模式
在继续下面的步骤之前,我们得先了解高低频的磨皮原理:
我们暂且将皮肤分为两层,即皮肤底层,和皮肤表层。
粗毛孔、痘痘、痘印往往在表皮上,而高低频磨皮的用意即在于,将皮肤的底层和表层分开,先用低频做好皮肤底层的颜色过度、再用高频修图皮肤将修复好的皮肤表层的纹理叠加在皮肤底层上,即会呈现一个完好的皮肤。
大图模式
画渣示意图,理解就好别在意细节…
那么我们继续修!!
做底皮
⒈我们先将高频图层的小眼睛点掉,然后选择右边的修补工具(shift+J)将脸上大的,明显的痘痘去掉。
大图模式
将小眼睛点掉,使高频图层不可见,修补之前
大图模式
修补之后
⒉滤镜--模糊--高斯模糊(通常我用的半径数值是6。具体数值随意,就经验来看不要高于6比较好)
大图模式
⒊点开高频图层前的小眼睛,使图层可见。选中高频图层,图像--应用图像
大图模式
参数一定不能变。一定不能变。一定不能变。
再次强调:数值如图,此处参数一定不能变。一定不能变。一定不能变。
确定后,混合模式选择线性光。
大图模式
混合模式-线性光
然后,我们建一个观察层。为什么说是观察层呢,主要是它的存在对于图像来说没啥特别大的意义,是便于我们观察图像细节而存在的。
大图模式
点击箭头指向的小标志
选择黑白,再选择曲线,然后建组。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曲线调整很随意,根据不同的需要会做出不一样的调整。
这样我们就可以吧脸部的细节看的更清楚了
大图模式
选中高频层
用修复画笔工具或者盖印图章工具将痘印痘疤和你不满意的地方修复
(建议使用盖印图章,修复画笔工具在修补过程中容易丢失细节。)
大图模式
完成咯
最有shift+ctrl+Alt+E,盖印图层,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数值不大于4),混合模式柔光,即可找回皮肤细节~
Photoshop抠图片实例教程。
最终效果图
1、打开原图,用钢笔工具或套索工具勾出人物主体(即不透明部分)如图:
2、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这句话如果你不明也不要紧,你就按ctrl+Enter让路径转为蚂蚁线就行了。如图所示:
3、保持蚂蚁线不变,按ctrl+j自动生成"图层1",隐藏背景图层,效果如图所示:
4、隐藏图层1,回到背景图层,用钢笔工具或套索工具勾出透明的婚纱,我们着重要处理的也是这透明部分了。
5、同样,按ctrl+Enter让路径转为蚂蚁线。再按ctrl+j自动生成"图层2",隐藏背景层,效果如图所示:
6、按住ctrl键,用鼠标电击红圈内图标按钮,在图层2的下方自动生成"图层3",将图层3填充蓝色,如图所示:
7、我们现在想怎样的一个办法将婚纱里的草去掉呢?用高斯模糊可以做到,具体做法请继续往下看。
8、先将图层2的图层模式设定为"亮度",大家看,绿草不见了,剩下白色的婚纱和白色的似草的东西。
9、同样用钢笔工具或套索工具勾出白色草范围区域。如图所示:
10、羽化选区。
11、羽化值为2。
12、高斯模糊。
13、大家看,经高斯模糊后,消除了白草状的东西,但婚纱显得不够透明。
14、为了让婚纱透明些,就需要调整 "亮度/对比度 "了。
15、将亮度值调成-15,婚纱明显比上图透明了些。
16、按ctrl+d取消蚂蚁线,让图层1前的眼睛出现,这个婚纱抠图基本完成了。
17、回到图层1,用图章工具修掉衣服边缘处的杂草。
18、用图章工具随意点了几下,最后的效果如图所示:
大家看,婚纱抠出来了!难不难抠呀?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同样也是不难的!
补充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如果背景不同,最终效果不满意,可以将透明婚纱层去色,然后改图层模式为"屏幕"(即"滤色"),再用"亮度/对比度"命令根据具体情况稍做调整,效果一样好。
种光线下面都有其情感的表达意味以及相应的氛围感,我们制造光线也是为了造情境。
推荐光型
光常常可以营造很好的氛围效果。光线的溢出,在以前是某种技术缺陷,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会更喜欢这种强烈的外放的影像形式。炫光让画面弥散出浪漫气质,对自然光的模拟也增加了现场感。
拍摄女性,首先的出发点是塑造更好的皮肤质感,光滑细腻是第一要求。因此在室内结合环境,常用逆光+补光的方式,充分应用漫射光,形成平滑纹理,同时勾勒逆光,增加皮肤的通透感。
这应该算是近两年比较主流的用光方式,即以模拟自然光的方式处理室内拍摄,比如时装或者明星照都是如此。这跟我们的欣赏习惯及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系,更易于接受轻松自然的画面,刻意严肃的表现则相对少了很多。
当然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把硬光加进来,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布光,模拟较为强烈的自然光照效果。一般来说,软光要欠一点,硬光则充足一些。保证硬光的强势表现,恰当地压制软光。硬光的光场应控制得当,范围大一些,与人物的距离远一点,位置高一些,更好地模拟太阳光线。同时用大面积的弹射反光调和光比。
光圈:f/4.0,速度:1/160s,ISO:200,焦距:50mm
光圈:f/4.0,速度:1/160s,ISO:200,焦距:50mm
光圈:f/4.0,速度:1/160s,ISO:200,焦距:50mm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柔光特性的布光形式,要把同组的三只灯看做一个整体,在调整强度时同加同减。三个大区域光比基本控制在1:1.5:1.2这样的程度。
光圈:f/4.0,速度:1/160s,ISO:200,焦距:50mm
光圈:f/4.0,速度:1/160s,ISO:200,焦距:85mm
用反光板形成弹射反光,这比使用柔光屏柔化后的光线光质稍硬一些,方向性更强,面部过渡更鲜明,人物结构更加立体。
光圈:f/2.8,速度:1/125s,ISO:100,焦距:50mm
光圈:f/2.8,速度:1/125s,ISO:125,焦距:70mm
这是一个软硬光结合的布光形式。用柔光箱反打墙壁形成反射光构建大的光场,同时用一只硬光从侧后方直给,勾出人物的边缘轮廓,增加通透感。正前方是两只柔光箱,以鳄鱼光的形式补光。
光圈:f/2.8,速度:1/125s,ISO:320,焦距:60mm
光圈:f/2.8,速度:1/125s,ISO:320,焦距:70mm
一只柔光箱从人物侧后高位呈顶光照射,模拟午后阳光的感觉,正面柔和补光。逆光让画面弥散出浪漫气质,对自然光的模拟也增加了现场感。
布光思路方面的建议
1、可以考虑从被摄者的性格入手,平时比较“拿范儿”的人,先给他来一个完全没有痕迹的光线设定,让他松弛下来。反之,感觉懒懒散散的人就先来一个比较拿着“架势”的光线设定,让他适度地严肃紧张起来。
2、可以考虑从场景和服装的色彩入手,偏暗的环境会让光感更明显,可以设计稍稍戏剧化一些;白色的高调环境则应着重体现立体感和。
3、大光场的设定着重考量氛围,同时时刻关注对人物的细节修饰,比如鼻影的位置,脸型大小胖瘦的调整,面部阴影面积及位置的控制等。
4、被摄者的个人偏好也要有所考虑,前期沟通时尽量了解,比如有人喜欢微笑而不是不大笑,或者坚持右脸比左脸上相之类。对于这些要求,一方面要照顾,有时也可以刻意通过光线和角度的控制去扭转,把她不太自信的一面更好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