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暖宝宝”?没暖气的冬天里,古人的发明也太任性了吧?

那么,冬天那么冷,古代没暖气,古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咱们老祖宗聪明着呢,他们有许多取暖的办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冬天取暖的任性发明。

本月就将进入数九寒天,部分地方的天气已经冷得不像话。

那么,冬天那么冷,古代没暖气,古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咱们老祖宗聪明着呢,他们有许多取暖的办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冬天取暖的任性发明。

辣眼睛丨花椒涂墙法

在没有统一供暖的古代,普通老百姓用火炕、火墙取暖。除了这些方法,帝王家还有很特别的取暖“绝招”:用花椒涂墙。《芈月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椒房殿”这个地方。因为嬴驷与芈姝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所以芈姝的地位就是王后,住在椒房殿里。

- 椒房是如何做成的?-

好端端的墙,干嘛要用花椒粉末涂上去呢?不嫌呛鼻子吗?其实是这样的:用来涂墙的主料虽然是花椒,但花椒味道特殊,若是只用花椒,那不得天天和“林妹妹”似的一进屋就抹眼泪?其实,古人在粉刷墙体时还加入了其他一些花草植物,因此气味是芬芳的。

△椒房制作流程图

混合了多种香料制成的墙体,颜色呈粉色,不但具有芳香的味道,还有防蛀虫的效果,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不受腐蚀;再者,花椒里不是有很多籽嘛,古人向来喜爱多籽之物,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另类保暖服丨棉被不够用纸凑

唐宋时期,人们会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

除了纸衣,还有“纸被”、“纸帐”。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他作诗感谢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纸裘 梅帐

古代最畅销暖宝宝丨暖手炉

看了那么多宫斗剧,大家对“手炉”这种取暖装备一定不陌生。

暖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

从唐代开始,人们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

最最任性丨人肉暖炉

从名称就可以大概知道这种取暖方式为何物,这……就有点任性了(不提倡)。古书记载,杨玉环的弟弟在冬天的时候会找一帮肥美的宫女围坐在其身旁,以此取暖:“选高胖婢妾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看来唐人以胖为美,不是没有道理的……

怎么样,古人的智慧超乎了你的想象吧?今晚,一个古代的“御暖神器”将亮相《华豫之门》。

今晚21:15,河南卫视不见不散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