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微观辨识——灰皮、土蚀、接刀工艺和游丝描

第一讲:灰皮的识别      玉器久埋地下,其表面的透闪石分子受到土壤和周围殉葬物品的侵蚀,玉器表面

第一讲:灰皮的识别 

    玉器久埋地下,其表面的透闪石分子受到土壤和周围殉葬物品的侵蚀,玉器表面就会发生程度不等的玉质蜕变。即其表面很薄的一层透闪石分子中,有部分分子的结构水会慢慢逸失,使其微观结构中出现较大的空隙。或者说,这些空隙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反射界面,可以对入射的光线产生较强的漫反射,其宏观效果就是使该处表面发白。由于失水层非常细薄,这些空隙不能把光线全部都阻挡住,大部分光线仍然可以透过去,从而使它的白色泛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灰皮。玉器表面出现灰皮,表示这件玉器是出土古玉真品无疑。(见图1-1-1标本春秋玉虎)

标本1-1-1

    生坑态古玉表面,经常可以看到一层灰白色的东西,这就是灰皮,如图1-1-1所示。用手仔细抚摸,并无任何异常。用放大镜细察,该处玉质微微泛白,已不及其周围玉质明净光亮。泛白的部位相当自然,灰皮的分布时疏时密,似有似无,既找不到它的分布规律,亦看不出它有任何清晰的界限。(见图1-1-2标本春秋玉虎)

标本1-1-2

    真正的灰皮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时,白而不灰(因为焦距已对准灰皮了,只能看到表面的灰皮而看不到透过的光线),稀疏地散布着,并不密集成片。虽然用肉眼看一片白茫茫的,似乎全是灰皮,在高倍放大镜下仍然可以看到灰皮是稀疏的,不能把地张全部遮住。点点斑斑的灰皮完全像是自己长出来的一样,绝没有人工布置、故意制作的痕迹。这是区分真假灰皮的重要标志。为了取得经验,最好找一件有灰皮的出土古玉真品,勤加观察,以取得第一手的经验。(见图1-1-3、1-1-4 标本春秋玉虎)

标本1-1-3

标本1-1-4

第二讲:土蚀的判别

    古玉久埋地下,受地土侵蚀,其表面玉质出现局部剥离的现象成土蚀。视土蚀形貌与受蚀程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表面轻浅的一层玉质剥离称土蚀斑;更轻微的为土蚀痕,遍布周身的细小剥蚀浅坑,密集而不深,成为砂土坑,在玉器上出现的细小裂纹为土隔。以上种种统称土蚀,或称土蚀现象。如图1-2-1。

图1-2-1  

    土隔的物理化学解释:一些玉料由于内应力较大,久埋地下后,有部分透闪石分子就会慢慢失去其结构水。结构水逸出时要成为气态,其体积急剧增大,从而在局部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如果失水的透闪石分子比较集中于某一部位,产生的应力与玉料原有的内应力会合成较大的作用力,足以使玉料出现微小的裂纹。随着量子化学反应的不断深入进行,新的应力不断产生。该部位出现的新应力必然会集中到那条微小的裂纹上(所谓的应力集中现象),促使微裂纹伸展、延长,缝隙亦渐渐增大,这就是土隔。(田园玉翁注:知道知道出土玉器经常会有微裂纹即可。一般人未必需要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只要知道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真正表现特征是什么样的即可。这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因为学习有个层次和深度问题,我们要集中精力学习自己最欠缺的东西)

    以土蚀而言,在高倍放大镜下,其表面崎岖不平,突兀而出,浓密稀疏,分布得十分自然,绝非人工斧凿所能仿造。因此,只要见到过真正的土蚀斑,再来辨认人工伪仿的假 土蚀斑就非常容易了。如图1-2-2。

图1-2-2

土蚀仿品的鉴别:在出土古玉身上出现的诸多特征中,以土蚀形貌最难仿造得逼真,它又是最常见的特征。所以不论是藏家还是古玩商,都把土蚀形貌看做辨识真假古玉的识别标志。不少人只要一看到玉器上存在土蚀现象,立即断定它是出土古玉真品,其他一切检查全部忘到脑后,掏钱就买。虽说上述种种形貌用人工无法仿造得逼真,但是造化之功却威力无穷,不论是土蚀斑还是蛀孔之类土蚀形貌,在玉材的天然表面上都能找到。这就给作伪高手提供了条件。他们可以巧妙地保留住具有上述特征的天然表面,精心设计,将其碾琢成器。再将全器做旧,让您看不出来。这类赝品虽不多见,由于了解它的人不多,很多古玉爱好者都上过当。这类赝品大多藏在柜台下,不展示出来,只有当古玩商确认您十分自信可眼力不佳时,他才看准时机,悄悄塞给您。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心中又一直想要搜寻高古的玉器,正好见到这件玉器表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土蚀形貌,不由您不上当。所以,即使非常可靠、无法伪造的特征,也不能只根据一个特征就下结论,确认其为真品。其实您只要按操作步骤一步步仔细检查,即使精心仿制的赝品也难以蒙混过关,何况是这种天生子。这类赝品上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块有土蚀形貌的表面,其形貌的确十分古老。如果再看看它的四周,玉色虽被做旧,与这块表面相比,仍然十分新鲜。实际上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使玉器的其他部位的表面出现陈旧的包浆和挺括的亮光。为了赶工,通常都用金相砂纸将其打磨得油光光的,这恰好是赝品的有力证据。如果找块湿布把这块古老的玉皮四周好好擦擦,很快就露出原形了。原来土蚀形貌边上还带有玉皮,擦干净后残留的玉皮与周围的玉料之间有一圈清晰的界线。这时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它原来是一件天生子!(注:真品的土蚀形貌与玉表之间必然有自然态过渡,凡是有清晰界限的一律给予否定!)如图1-2-4。  

图1-2-4

    玉器入土久埋以后,其表面是否受到土蚀,以及出现的土蚀形貌严重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第一讲灰皮的情况相似,这里不再赘述。通常情况下,土蚀斑容易发生在玉质较差的部位,或石性较明显的部位,玉质受到损伤处也较易受蚀。而那些玉质精良者,即使入土年久,也不一定受到土蚀,或者只能出现轻浅的灰皮。意想不到的是,玉质精良的出土古玉上,常常能见到土隔。原来外表看来质地极佳的玉料,其内应力常常越大,或者说其质地较脆一些。玉器的体积越大,内应力也会较大,出现土隔的机会也会越多。这些都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注释:内应力。

  1. 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

 2. 在没有外力存在下,材料内部由于加工成型不当,温度变化,溶剂作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应力。

3.内应力的取消有几种方法:一对物体进行热处理(只针对钢铁性质的工件)二是放到自然条件下进行消除。三是人工通过敲打振动等方式进行消除。

内应力是在结构上无外力作用时保留于物体内部的应力

没有外力存在时,弹性物体内所保存的应力叫做内应力,它的特点是在物体内形成一个平衡的力系,即遵守静力学条件.按性质和范围大小可分为宏观应力,微观应力和超微观应力.按引起原因可分为热应力和组织应力.按存在时间可分为瞬时应力和残余应力.按作用方向可分为纵向应力和横向应力.

第三讲:接刀工艺研究 

 大部分古玉鉴定类书籍以及学术论文对于汉代玉器的工艺只是给了粗略的介绍,寥寥几笔一带而过,从未对某一项工艺给过具体的学术注解。这让观者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小禅此篇文章对汉代玉器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工艺“接刀工艺”做些粗略解释,以飨读者。

1、 何为接刀工艺。

所谓接刀工艺简单概括就是:古玉表面的长阴刻线都是由一段段短阴刻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由坨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接刀工艺”或者“跳刀工艺”。

再简单些说,就是古玉表面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长阴刻线(这里所讲的“长”阴刻线是相对来说的,有时候很短的一条阴刻线也是由接刀工艺刻出的,这时候的“短阴刻线”相对于制作其的“更短的阴刻线”也是长的。)在放大镜下都是由若干条短线衔接而成的,这种由“短线”接成“长线”的工艺可简单称为“接刀工艺”。接刀工艺往往在弧线的“拐点处”,以及“成圆处”最为明显。接刀工艺是由古代不发达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古玉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 接刀工艺的总体特征。

接刀工艺的总体特征为:宏观上,刀法柔细,形若游丝。微观上,刚劲挺拔、粗犷有力、刀刀见锋(所谓“刀刀见锋”是说在每一刀的收尾处的刀锋锋利,是呈现“V”字形收尾,而非现代工具所表现的“U”字形收尾。)

3、 实物标本讲解。

第四讲:游丝细线(游丝描)的总体特征。

游丝细线,或称游丝描。这是一种在战国、两汉时十分流行的纤细纹线,是玉工用手刻出的阴刻纹线,用以装饰玉器,很有特色。这种阴刻线蜿蜒伸展,灵活自如,却又似断似续,一气呵成,刻出的纹饰生动传神,成就极高。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古代玉工的施力习惯、下刀的轻重和接续的痕迹。古玩界素来把游丝细线看做战国、两汉玉器特有的重要断代标志。后世玉工或者找不到大手笔,或者因昆吾刀失传,汉代以后,游丝细线已很少见到。古人认为,如果不是用昆吾刀,要用手工在坚硬无比的玉器上直接刻划纹饰是无法想象的。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资料+小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收藏知识的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欢迎转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