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16日,沈阳工学院联合美云智数成功举办了“灯塔领航 数智赋能”AI+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会上,美的集团与沈阳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用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标志着美的集团数字灯塔学院全国首个深度融合制造业实践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样板落地。沈阳工学院校长李康举坦言:“传统工科教育往往困于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而美的的灯塔工厂让我们找到了破解之钥。”
企业生态圈联动进校
共建微缩版“灯塔工厂”样板间
作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美的集团凭借6座世界级灯塔工厂的经验,为沈阳工学院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工业场景的大门。李康举指出,与美的合作的核心在于“将灯塔工厂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他表示,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创新采用“沉浸式”实战育人思路,借助国家级“双跨平台”—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成员KUKA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四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新范式。
学院重点培养制造企业全价值链拉通的数字化人才,以现代制造型企业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抓手,提炼基于业务的实训场景,归纳基于场景的典型岗位,筛选基于岗位的重点工作,将工作转为可落地实践课程,形成“任务牵引式实战教学”。
“我们把美的灯塔工厂的整个管理,从研发到企划,再到生产管理经营的全数字化链条‘搬进’学校,建设了一个微缩版灯塔工厂样板间,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沉浸式学习。”李康举提到,这种“场景化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瓶颈,更使学生掌握企业真实岗位所需技能,成为“能用机器人、会修机器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受智能制造企业的欢迎。
此外,与普通校企合作不同,沈阳工学院与美的集团美云智数的合作延展至其生态圈伙伴。李康举提到,美的集团将上下游生态企业引入合作,学生就业从“单一出口”变为“生态圈覆盖”,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招人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更推动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企业用其标准来培养我们的学生,他们出来后就可以为企业整个生态圈的伙伴来服务,包括上下游企业,使得我们大量的学生都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他说。
共创实践平台
打造产教融合的“沈工样本”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这对高校教师的知识迭代提出巨大的挑战。当许多高校教师仍困守于陈旧知识体系时,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共培双师队伍,实现工程师和教师的有效互动,在企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上共学、共享、共建。
李康举坦言,高校教师科研水平高,但往往缺乏产业前沿技术应用经验,而美云智数提供的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培训,教师通过培训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可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战课程,实现知识的迭代。此外,校企双方将充分发挥多模态资源优势,共建“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新生态。
美的集团深度参与沈阳工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在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等重点领域共同设立特色专业方向,定制专属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将为沈阳工学院学生提供丰富实习岗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他说:“平台搭建起来了,校企合作机制也形成并运作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工程师和我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培训和辅导,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师、学生从疑惑、懵懂到沉下来学习再到惊喜的转变。”
李康举还提到,选择合作伙伴时,沈阳工学院紧盯国家战略与行业趋势。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典范,美云智数是数字化转型行业方案领先的工业软件企业。美的所在的智能制造领域,正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赛道,而其在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布局,也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
“与头部企业合作,本质是让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同频。”李康举透露,下一步,学校计划与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的边界。
以教育反哺产业,以产业赋能教育。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指出,作为全国首批“新工科”建设高校,沈阳工学院开创性地将教室建在产业链上,与美的共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课程体系,这种“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让知识长在产线上”的育人模式,正在破解“企业求贤若渴,学生学非所用”的结构性矛盾。
沈阳工学院与美的集团美云智数的合作,绝非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通过深度绑定企业需求、生态资源与技术前沿,构建起“教育-产业-人才”的正向循环,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技术”双引擎,树立了全国产教融合新标杆。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
通讯员:政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