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 农业并非一个性感的产业,但它正在进入中国最顶尖商学院的关注视野。
在12月17日举行的长江青投论坛上,消费和农业成为了两大关键主题。在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刘劲看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中国的农业产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其中也蕴含着无限机遇。
长江青投论坛由刘劲在2013年发起,他希望借此把后来才俊、年轻人与长江全球高端学习平台加以整合,以产学研协同效应更好的方式,助力创业、创新,发挥平台价值。
在这场以农业为主题的论坛中,刘劲邀约身处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家共同探讨,他们都是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的校友同学,也是农业产业转型的亲历者。
刘劲说,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巨变时刻,正从小农生产走向工业化、可复制、可规模化的生产;这里面的机会,在于产业链的节点上。如果能够动用大的资本、迅速的扩张规模、提高效率,这可能就是整个产业链上最大的一个机会。
就在论坛的前一天,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相比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两位数的增长无疑充分佐证了资本对于第一产业的看好。
事实上,近年以来,不止是国有资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也正在加速进入农业赛道。拼多多CEO陈磊说,农产品上行是拼多多的创立根基和战略核心。
不止是新贵拼多多,电商老玩家们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赛道的巨大价值:阿里在2019年下旬迅速成立了数字农业部,盒马村、盒马市的布局不断加快;京东10月15日宣布将未来三年将发力智慧农业。
而近期,社区团购话题的火爆,更是把互联网巨头正在加速布局的农产品批发零售领域呈现在聚光灯下。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刘劲认为,互联网企业将会成为整个农业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数字化的大趋势所在。
但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也需要反思自己集中的补贴打法,在破坏的同时完成重建,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思考新农业
经济观察报:当前中国农业的现状是什么?
刘劲: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和规模化进程,目前看大概才走了可能一半,接下来还有另外一半需要走。
我们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国家从一个相对贫穷的状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之后,农业在整个GDP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小。比如说1930年的时候美国农业占比是22%,在上个世纪1830年的时候农业占比是70%。
我们看到经济在高速增长的时候,服务业的占比会越来越高,目前来讲中国在过去几年在服务业是超过了50%,工业的占比基本上没有变,农业的占比是一直在下降,从改革开放初的30%降到了现在的8%左右。
从整个经济的角度上来讲,农业显然非常重要,在所有人类的需求里面,吃饭是最重要的需求。
但我想讲的是,农业虽然很重要,但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并不是一个富裕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比重一定要继续下收缩,最终收缩到至少得到百分之二、三。而且这个趋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会一直往前走。
经济观察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在哪?
刘劲:我们看任何一个产业的时候,实际上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我们的研究,实际上长期来讲,几乎所有的产业主要的东西大概都有三块:技术、渠道、品牌。
当然,品牌往往是虚的东西,品牌下面往往蕴含着其它含义,比如说企业的技术非常好,慢慢品牌会起来。再一个这个企业的渠道非常的强劲,也会影响到品牌,长期来讲,大概是这三个。
对于中国农业产业,实际上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里面的机会往往是在产业链的节点上。如果你能够动用大的资本、迅速的扩张规模、提高效率,这个可能就是整个产业链上最大的一个机会。
中国的农业跟西方的农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美国,它们的农民并不是中国语境下的小农,实际上是农场主,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所以,对于中国农业来讲,实际上目前有很多的机会,就是农业产业正在从一个小农的状态,变成一个工业化、可复制、可规模化的生产,这里面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经济观察报:从观察者角度看,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刘劲:我觉得中国农业未来有四大趋势。
第一,中国经济继续往前发展,农业的占比会继续下降,目前占到了8%左右。如果经济一直往前发展的话,农业在GDP的占比还要再降80%左右,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第二,中国的农业正在经历农业工业化取代小农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可规模化、可动用资本的一些企业。这里面我说两个:
一是养殖业,这里面科技已经造就了非常多的巨大的优秀的企业,这个趋势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二是农业物流,因为我们过去除了生产是小农经济,实际上在农业物流方面也是小农经济,就会产生一批农业所谓的工业化的大物流企业。
第三,消费升级,我认为最有潜力的可能是禽类和奶制品,中国在这两个消费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第四,长期来讲,农业一旦规模化以后,整个产业都会发展得跟发达国家比较相似,也就是科技、品牌、渠道等会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尤其是科技,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仍然是科技。
这里面我们看整个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如我此前所说,在GDP的占比是越来越低,但是另外我们发现,中国人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饱。
从数据来看,从解放初期1949年到现在,中国各种各样主要的农作物每亩单产实际上都有大幅提高,大概翻了4倍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个提高,中国很多地区的粮食都是不够的。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么高的产量、产值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研究发现,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一个是良种的贡献率,就是通过生物技术获得良种,贡献率大概是40%左右,另外的50%是在于化肥的贡献率,就是我们用的化肥越来越多。
进一步研究会发现,中国每亩地的化肥用量在全球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可能将来化肥这一块的空间就很小。将来整个农业的生产率,还是要来自于技术的提高,即良种的改良。
所以,我觉得科技赋能将有巨大价值。
巨头的角色
经济观察报:刚刚提到科技对于农业的巨大作用,如何看待数字化给农业供应链层面带来的颠覆?
刘劲: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问题:互联网企业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卖菜?
拆解这一问题,首先是,最终到底谁来买菜?毫无疑问是消费者。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是摆在企业商业行为的第一步。
第二,食品行业非常重要一点就是安全。我们都需要承认的一个常识是,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品控管理,相对于小作坊式的买卖,在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上更为完善一些。
所以大平台一旦占据终端,它就会往前面延伸,而且大概率会延伸到种菜这个环节。因为最终要保障食物链的安全,它就一定要从源头开始。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企业最终将会成为整个农业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进驻,是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解决消费者买菜的痛点。 当然也需要看到,这个东西非常复杂。因为互联网公司在占据市场时,力度非常大,因为它有大量的资本支持。在这种力度面前,小摊小贩自然承受不住。
但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需要考虑的是把这一批被数字化改造行业的原有就业人群,如何重新再组织,比如他们是不是可以加入到网上卖菜的行业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介入,互联网企业也需要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但只要是市场经济,只要有需求,这个事情就总有人会去做。农业数字化是个总体趋势。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认为,巨头对农业领域的改造未必要从最终端的零售环节开始。
刘劲:从美国看,由于美国的农业工业化在数字化浪潮到来之前就已经完成,它本身就不存在我们所谓的菜市场这样的集市。所以它的农产品分销,也早就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系统化过程。
农业产业中的诸多风险因子,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很多也在工业化过程中被解决了,所以他们不会面对这种困境。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后,他们的科技公司,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信息化,像亚马逊等公司就可能会出来去争这一块市场。
但中国不同,中国的农业工业化还在进展之中。互联网科技公司,只有掌握终端市场,充分了解需求,才能根据这些数据去布局上游,完成对上游产业链的改造。
这还是要回到中国农业升级的进程中来,中国的农业实际上是正在进行工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他们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可能很早就发生了,现在只是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化,中国却是这三种变革同时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