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丘树宏人文讲座《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将于10月26日晚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举行
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
主讲人:丘树宏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图书馆报告厅
2017年10月26日 19:30—21:30时
文字:人民政协报 谢颖
配图:中山文化
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
已出版个人诗集8部,人文社科著作8部。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推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
获《诗刊》诗歌奖、《文艺报》征文奖、《文学报》征文奖、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为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创作,主要作品有《30年:变革大交响》《共和国之恋》《珠海,珠海》《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珠江》、《九连山下》、《英雄珠江》、《中华魂》、《南越王》、《冼夫人》、《咸水歌》等;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在广州、中山、北京、吉隆坡、香港、台北等地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全场播出;主创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影响广泛。
讲座提纲
第一部分:
进入中山的“敲门砖”:香山人文的提出。
播放视频:《香港·香山·香缘》。
第二部分:
发掘中山城市第一品牌:孙中山文化。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对《孙中山》台湾演出的电视报道。
第三部分:
寻找中山城市发展新动力:文化民生。
播放歌曲视频《敬礼!凤凰木》《光临天下》。
结语:
播放歌曲视频《我们的孙中山》。
资料目录
1、心中永远的中山
2、丘树宏:粤港澳大湾区要注重人文价值链的发掘与融合
3、丘树宏:一颗诗心与一座和美之城
4、领军诗意名城的时代歌者---访中山市政协主席、著名诗人丘树宏
心中永远的中山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02.21
丘树宏的希望是:积极挖掘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凝聚华侨华人,致力把中山市建设成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座山,一个村,
一座城,一个人,
为何让我爱一生?!
———丘树宏
清晨6时许,丘树宏走出家门,一身运动装备,接下来要做的,是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半小时晨跑。丘树宏生活的城市是中山,一条岐江河水波荡漾,一座五桂山轻雾缭绕,大片绿植覆盖城市体表,在这样清新舒适的环境下跑步,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是心旷神怡。也因如此,两个小时后,当他出现在中山市政协的办公室里时,精神十足。这一天是2017年1月6日,再过几天,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陆续召开,堆在这位中山市政协主席面前的工作还真不少。
丘树宏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但他很自信地说,自己对中山的认识和理解,比很多“老中山”还要深切。从表面看,平日里他经常穿着中山装,一讲起中山的美食、美景来如数家珍,说起中山故事滔滔不绝;从深层看,他的工作、生活、情感、创作,他的一切都与伟人中山故里紧密地连在一起,全身心融进了中山。
中山,荣幸而难得的缘分
临近上午10点,中山市政协会议室变得热闹起来,丘树宏早早走进会议室,欢迎陆续到来的老朋友们———住中山的广东省政协委员。由于自己也是广东省政协委员,所以他身兼“主人”与“客人”的双重身份。那天的会议名叫“2017年住中山省政协委员履职资政工作座谈会”,为何省政协委员到市政协来谈履职?会议开始,丘树宏先来了个“名词解释”———“省政协委员一般对界别相对熟悉,但是不容易了解全市情况,由市政协收集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整理细化为一个个选题提供给委员参考,每个选题都有专门的联系人,委员们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一步调查研究。在市政协这个平台上为委员们提供资讯和服务,使其更有效地建言献策。”
委员们已很熟悉这个平台,围着会议桌你一言我一语。其实,这个座谈会源于中山市政协提案工作的创新——“三级联动”机制,把群众期盼、事关全局、惠及当地或需要获得国家、省支持的重要事项作为提案选题,由市政协联系协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各参加单位)、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在相关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已取得了不少成效,比如2015年,丘树宏在广东省政协全会提出的《关于以筹划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华人、华侨工作的提案》被定为省政协重点提案,并评为省政协优秀提案。这个提案同时还通过中山籍的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给了全国政协大会。
“当了委员就不只是自然人,更代表着中山,肩上有320万人民的希望和寄托,这是很大的责任。提案工作很重要,我们要努力建言献策,争取做几件有用的事。”丘树宏的结束语很热情,很鼓劲儿。会后,这股劲儿依然持续着,他告诉记者:“我们还有‘微建言’平台,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委会借助通讯手段,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说得及时,让政协全会‘永不落幕’。”
成为市政协主席前,丘树宏有很多“角色”,年轻时当过农民、赤脚医生、公社放映员、中学教师,后来成为公务员、官员所担任的区委书记、市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等,不同的是角色,一样的是热情。在担任珠海市香洲区书记时,按照市委的部署,丘树宏根据当地实际和历史情况,巧妙处理城区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珠海整个城市发展大局的关系,大胆突破老政策的框框,经过艰苦努力,大面积展开全区域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大获成功,建设部予以总结推广。因为热爱职责、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他的妻子戏称:“丘树宏,让你去养猪都会成为先进的!”
丘树宏的家乡离中山不远,历史上珠海和澳门都属于中山,那时候叫香山。2004年初春的一天,他与家人来到了翠亨村,因为此前不久得知组织上要将他从珠海特区调往中山市工作,因此赶在报到前来瞻仰伟人故居。“从今天开始,我,以及我的家人的生活和命运,就和孙中山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天气晴朗清明,走在宁静的村道上,丘树宏的心里这样想着,“这是一种十分荣幸而难得的缘分。”在以后的岁月里,他还将无数次走进这小小的翠亨村。
让翠亨村靓起来
2016年11月12日,翠亨村格外热闹,丘树宏再一次来到孙中山故居,心情却比平日里激动许多,因为在伟人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成功获国家旅游局颁牌,成为5A景区。
2016年1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市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王远明等为景区揭牌。
“来中山工作后我经常到孙中山故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分别来自于故居纪念馆的围墙里和围墙外。”丘树宏感慨,在围墙里,环境优美,除了孙中山故居保存完整外,在近20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还有“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关展示,可以说,整体保护了一座以伟人为背景、再现伟人生活时代、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村庄”;但在围墙外,游客来到翠亨村,首先视觉上是杂乱无章的,建筑物密集,风格多样,翠亨宾馆年久失修,高大的高压电塔竟然直接架到了故居旁边的犁头尖山上,乡村自然历史环境风貌破坏严重。而周边的中山城已经是游客寥寥,作为影视基地,在此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一年也没有几部,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远不够响亮。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孙必胜以前曾说,“(孙中山)故居跟那个时候(小时候)没有太大差别,但附近的环境比我们小时候还要差。”
“‘孙中山’是一个了不得的重大品牌和无形资源,作为孙中山的家乡人,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名字。”从那时起,改变这种“截然不同”就成了丘树宏心里的希望。2012年,丘树宏开始担任中山市政协主席,推动翠亨村的改造升级就摆在了工作的重点之列。
怎么做?先走出去取经!
其实早在担任市宣传部长期间,丘树宏就带着一个小组,先后前往毛泽东故里湖南韶山、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还有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蒋介石故里浙江奉化等地。担任市政协主席后,他又一次带队前往考察。“毛泽东故里和邓小平故里都是5A景区,我们想切实看看他们是怎么保护发掘名人故居,还有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情况。同样是名人故里,中山所拥有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并不逊色于其他城市。中山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体制机制素来有先行先试的传统,为何反而出现了围墙内外的巨大反差?”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实地调查研究后,丘树宏心里更不平静,必须尽早拿出办法。
2014年中,关于翠亨村改造升级的“政协大内参”印发给了中山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为翠亨村项目做了“预热”。
2015年8月27日,一年一度的中山市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上,一份2万字的《关于孙中山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整合提升利用的研究报告》和一部专题片交到了时任中山市市长陈良贤手中,在他面前,丘树宏和政协委员们热烈发言直面中山市自身的问题和症结,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虽然深受“刺激”但的确是“真受用”,陈良贤表示,市政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很尖锐,但非常务实,极具建设性。要立即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拟订具体措施,迅速启动翠亨村国家5A级景区建设,确保在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时候,翠亨村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两任市委书记、两任市长,都高度重视市政协的铮铮建言,将翠亨村的改造升级项目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来部署和安排。如今的翠亨村,即使是曾多次光顾的老游客,也会产生“恍如隔世”感观:1.2公里长的沿街立面焕然一新,数百米长的特色骑楼极具特色……“心中铭记伟人缘,故里经营好扬帆;使命看家兼护院,职责辅舵又开船;几度建言文化事,多番获果价值观;志愿身心咸淡水,此生最忆是中山。”丘树宏自己写的这首诗或许最能体现他的感受,在他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缘于赤诚建言和高效落实,同时借助重大事件的契机来办城市发展的实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政协工作必须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对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2016年11月19日,丘树宏与孙中山先生曾孙孙国雄(左五)等在中山市小榄凤山公园内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
弘扬中山文化
2016年12月18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近2000名台湾观众不时鼓掌欢呼,舞台正上演着由丘树宏担任总编导、总撰稿的原创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桂山下,兰溪畔,江水绿如蓝;春来春去咸淡水,沧桑说千年;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春雷轰天炸响……”简练却富有深意的歌词引起台湾观众的共鸣。说起半个月前的台北演出,他依然很兴奋。“这次演出我们过去的只有一些歌唱家,交响乐团来自台北大学,合唱团则是台湾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是一次‘两岸’合作的精彩演出。”
在市政协主席这个职务之外,丘树宏还有另一个角色———诗人,他的手机平日里除了通信联络之外,多用来写诗,把感受随时记录下来。不过,这样会不会显得“不务正业”?“完全不会,而是恰恰相反,因为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一直身处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场,见证着时代的点点变化,用诗歌来贴近现实、记录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丘树宏说。
早在1980年,丘树宏就已经开始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因为“天生就好这一口”。多年来,他已出版十余部诗集、人文社科著作,这几年更创作了《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等十几部大型史诗,获得郭沫若诗歌奖、中国最佳年度诗集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艺奖等多个奖项,并当选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而现在,在政协这个平台上,能把工作上社会人的角色与自身自然人的角色融合在一起,丘树宏感到非常幸福。
交响组歌《孙中山》创作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丘树宏一直想创作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作品,用文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他决定提起笔来,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
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丘树宏强调的是创新。“通常,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或从‘点’的角度,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或从‘线’的角度,体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而从‘面’的角度,即以‘横向’来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是一个空白,于是我从‘面’出发进行全新的尝试。”由于多年的关注和积累,创作进展很快,最先完成的是一首《世界潮流》。丘树宏把这首歌词寄给了著名编剧王朝柱,没想到不久后王朝柱告诉他,“我们刚刚完成后期制作的电视剧决定换用你的歌词,重新制作主题歌。”这就是后来由廖昌永主唱的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歌“世界潮流”。
大型组歌《孙中山》公演
《孙中山》的呈现方式是多媒体交响音诗,追求中国传统也突出岭南特色,同时兼及西洋风格。比如,《翠亨村》一节,艺术家们采用了珠三角特色咸水歌的形式,还专门配备了高胡演奏。高胡音乐一起,少年孙中山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亲切可见、触手可及。而大型LED视频则以直观的画面,感性十足地烘托出了孙中山伟大而平凡的形象。从2011年开始,《孙中山》走到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吉隆坡等城市,不过,在丘树宏的心里,它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因为“《孙中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挖掘、继承、弘扬和利用好孙中山文化的一种尝试,任重道远。”
2007年,经丘树宏提议,中山市提出了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对此,丘树宏解释道,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以上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有助于推动我们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进而从人文和“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孙中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市政协工作的重点,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比如推动将一年一度对孙中山诞辰日简单的纪念活动,扩展为纪念周,进而提高为孙中山文化节;设立“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获得中宣部批准,填补了国内文学奖的空白等等。
丘树宏的希望是:积极挖掘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凝聚华侨华人,致力把中山市建设成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天地人和 政协力量
“2013年3月22日,出席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主题为‘中山装的传统坚守和文化创新’的文化沙龙,与省市嘉宾探讨‘中山装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推广。”打开中山市政协网站的页面,可以在页面右侧的列表中发现一个叫“主席履职日志”的栏目,里面记录着从2013年1月1日到现在,丘树宏每一天的工作。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日志?丘树宏在感言里写道:我的日志也可以看作是我种下的一棵“树”,希望我种下的这棵“树”能茁壮成长,希望我的行动能在委员中起到带头作用,生发出一片片茂盛盎然的“履职”树林来,同时更希望大家对我予以鼓励、予以监督。
“政协委员履职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责任和使命。如何做?无非两种办法。一种是组织性地做,要逐步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还有一种是,每一个政协委员,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两种办法都要同时立即全面做起来。”丘树宏说,履职日志看起来是一个小事,但其实不小,“把履职日志公开交给大家,让大家看到市政协主席在干什么,让大家觉得还在干事,我们不能偷懒,同时也是我个人接受委员接受社会接受市委市政府监督的一个载体。”
每个人都力量汇聚起来,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合力。刚到政协时,丘树宏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人民政协的职能涵盖广泛,工作千头万绪,就全国来说,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是一样的,但各地的政协工作应该各有区别,因此中山市政协首先必须确立人文精神,而核心就是“和”。为此,丘树宏为中山市政协创办的《和》杂志撰写的发刊词,题目就叫做《“和”文化:一种伟大的软力量》。
“市政协的工作内涵与外延和市委市政府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城市的发展,但是方式却有所不同,通过建言献策其推动作用,更能体现人文性。和文化可以有效融入人民政协的职能中去。”丘树宏举了个例子:1990年,中山市政协首创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从2012年起提出了“1+N”的模式,即一个主课题、若干个子课题的协商座谈形式。每年市政协都先与各民主党派、各界别认真研究,而后通过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充分讨论,提出三个选题送给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室与市政府办公室共同协商确定一个主题,作为当年的协商主题。会议由市政协主席主持,一位副主席作主题发言,通报选题结果,若干名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作补充,然后市长回应。每年的协商结果都列入市政府的工作督办范畴,并写入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协则采取各种方式对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整个协商过程充分体现出一种和谐、团结、活泼、生动的景象。
用好“话语权”,多贡献“好点子”;做好“和事佬”,多贡献“和文化”;演好“协奏曲”,多贡献“软实力”,“通过‘和文化’,温润和提升了人民政协自身的形象,融洽了与市委市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尤其是提供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软力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丘树宏说:“我想,这就是天地人和、政协力量吧。”
粤港澳大湾区要注重
人文价值链的发掘与融合
作者:丘树宏
来源:南方日报2017-04-10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应该说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从过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厂的经贸格局,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这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总结一下湾区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当然首先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考虑的,其发展的重点,无疑是经济建设,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利益共享产业价值链的培育,金融核心圈的共建,全球创新高地的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营造,全域旅游产业的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等等。
就经济建设和发展来说,自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提及之后,各界已经阐述得非常充分。然而,大湾区融合发展还有一个核心元素,却似乎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人文价值链。而这,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突出的东西,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元素。粤港澳有着非常丰富、集中而突出的人文价值链,这一点使得这个大湾区的交融与合作具备了最大公约数的核心和灵魂。
首先是历史的同一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两千多年来,虽然政制不断变化,但是11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次是人口的同一性。11个城市,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和闽南语系的族群,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城市特别是深圳等几个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土人口,但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广府人为主体。
第三是语言的同一性。与人口的同一性相一致,广州话是11个城市共同的话语体系,即使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广州话的地位也依然处于重要地位。
第四是文化的同一性。11个城市,除了香港和澳门渗入了殖民文化外,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
因为以上因素,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出台之前,11个城市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人文的交融,其实就一直伴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进程,而以各种方式在各个空间紧密进行着。今后,这种人文元素将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和无形力量,是最高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掘总结,需要十分智慧地开发利用。
必须提醒和强调的是,在所有这些人文的渊源之中,还蕴含着一个奇迹性的现象,那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11个城市,无不与孙中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不深深烙上了孙中山的印记。这是包括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群所没有的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中山,是孙中山的出生地,是他的故乡;澳门,是孙中山从学校走进社会从医的地方;香港,是孙中山赴夏威夷、早年求学和革命的根据地;广州,是孙中山革命的圣地;东莞曾经是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珠海在孙中山时代同属香山县,与孙中山的关系极深;惠州,是孙中山革命的肇始地之一;孙中山曾三次莅临肇庆谋划革命;深圳、佛山、江门,都有许多华侨华人追随孙中山革命。11个城市都有着众多的孙中山文化遗存。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个伟大人物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这样特殊而深厚的关系,注定了孙中山是这个大湾区的人文核心和灵魂所在。
2007年,中山市曾经提出了“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孙中山的思想、主义,他的精神与品格;第二个方面是指这些思想、主义、精神与品格背后的文化元素;第三,“孙中山文化”更少不了孙中山本人作为文化人、演讲家,乃至诗人、书法家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和遗产。
孙中山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一,他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他最早规划了中国的铁路和港口,他的“建国方略”对中国各方面建设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孙中山是全世界与“一带一路”关系最密切的伟人;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正是“中国梦”最早的雏形。最重要的是,“孙中山文化”的特质,除了有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的“咸淡水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质高度吻合、高度一致。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孙中山文化”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和纽带,是旗帜和品牌。因此,建议:
在孙中山家乡中山市成立粤港澳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负责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的统筹协调,并引申到所有的人文交流工作。
在11 个城市结合当地人文实际成立名人文化交流基地,与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相呼应、相连接。
以孙中山文化为重要载体和媒介,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开展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当然,“孙中山文化”还必须结合珠江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新旧时期的移民文化来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争取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和国家战略。
总之,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部署中,我们要将“孙中山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来部署,并将它作为11 个城市共同的人文价值链,作为利益追求最大的公约数,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从而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山市政协主席)
一颗诗心与一座和美之城
作者:丘树宏
来源:《侨星》杂志2010年7月刊
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中山,尤其令人瞩目。
任何时候,你推开“中山”这扇窗,中国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就会扑面而来;穿越这些历史烟云,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与波澜壮阔尽收眼底。
悄无声息地,中山就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激情,自己却在沉静中成长为共和国的脊梁,也尽情地孕育着百姓的幸福。
当我们再次习惯性地祭出“厚重”这个词,才发现,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任何的表述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实际上,写不尽的中山,是历史、是文化;读不完的中山,是感动、是崇敬。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幸福的。
就好比丘树宏,他是一名行政官员,也是一位诗人,每天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注目一天天成长的街道和楼宇,白天行走着文化之旅,夜晚挥舞着如椽诗笔。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汗水与脚步都恰到好处地与脚下的大地融为一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幸福。
丘树宏与中山,恰如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的幸福邂逅。因此,所有的故事,对丘树宏来说,无论是公职之责,还是诗心澄澈,八小时之内外,都张扬着“文化”的魅力。
一个填补空白的文学奖
2009年8月,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北京面向世界正式启动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意识到,一个划时代的文化事件正在破壳。
2009年11月12日,“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中山颁奖,当严歌苓、洛夫、张翎等知名作家走过“星光大道”,走出一道开先河的靓丽直线后,很多人惊呼,中山市的大胸怀开启了华文文学大气派。
颁奖前的欢迎仪式,丘树宏全程主持。
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东道主。沉着、激情、儒雅、细致;剪裁相当得体的中山装,时不时用语言传递出几丝幽默。谦谦之中总觉一股定力,又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张力,恰似这座城市的底蕴。
那一刻,聚光灯下,丘树宏很中国、很华人、很中山。
实际上,从“中山杯”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到最后的颁奖典礼,这只是呈现在前台的光彩。幕后的种种操持,尤其是酝酿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其实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和体力磨练。这一切,作为主要策划者和主要组织实施者,丘树宏心中最为明了。
“为打造文化名城,中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等‘八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中山建设文化名城主打两张牌:‘孙中山文化牌’、‘华侨文化牌’。但是,仅仅有了名堂还不行,还需要有自己的抓手,要有自己的名牌项目。”
这是中山市当时面临的课题,当然,也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义不容辞的课题。
开始,他想到过引进一些国家级文化项目在中山落地,但总觉引进的项目与中山市无关且费用不菲,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
再后来,丘树宏就琢磨着,过去人们都在强调打“爱国侨牌”、“经济侨牌”、“旅游侨牌”,现在是到了打“文化侨牌”的时候了。
作为著名的作家、诗人,丘树宏在工作之余,自然对文化文学领域的事儿关注得多一些,时不时琢磨着,有那么一刻,几个词跃然而出,按照一种恰到好处的秩序,定格为“孙中山”、“华侨”、“文学”。
当“让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华侨文学奖落户中山”这样的念头冒出来时,丘树宏觉得心跳加速。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至于孙先生与华侨的关系,早已不用赘述。创立一个华侨文学奖并落户中山,肯定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震撼力。当丘树宏把想法呈报给市委主要领导和班子后,真正的论证过程并不长。
很快,一个完整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方案上报北京。
期间,丘树宏还去北京找到相关领导就文学奖一事进行“游说”。最终,中宣部、中国作协无比愉悦地作了肯定性的批复,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设立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正式启动。
整个骨架立起来了,丘树宏的任务就是让这副骨架血肉丰满起来、神经振奋起来。因为,他是文学奖组委会的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从作品征集到组织评审,从前期活动策划到城市推广,丘树宏一直努力把文学奖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
中山市委书记很看好这个项目,同时也出于对丘树宏的高度信任,待丘树宏一说出项目资金量,就即刻拍板由市里全部解决所需的400万元资金,但丘树宏并未循规蹈矩地按“常规”出牌,他只要了200万,不足的部分,他瞄向了市场。在他看来,融资的过程就是推广文学奖的过程,就是传播文化的过程,也是汇聚侨力共谋发展的机遇。
到现在,中山还在流传着丘树宏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读一首诗、唱一首歌、喝一杯酒”融资150万的故事,很有点传奇的味道。实际上,筹款的顺利除了因为丘树宏表现出的那一份真诚,还有就是,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中山籍华侨华人,今天为中山市的一项正确决策再次感动,所以解囊,所以慨而慷。而上面所说的“三个一”也并非简单,丘树宏是很费了心思的。他所朗读的诗,正好是后来他与中山籍著名音乐人李海鹰合作的华侨文学奖主题歌的歌词《华侨,中国侨》,歌词就是丘树宏自己写的;所唱的那首歌,也是中央电视台与广东省合拍的电视连续剧《下南洋》的主题歌,歌词也是丘树宏写的。这些,让华侨们从血液里感动。
于是,到了后来,人们看到“来自海内外的各路文学兵团向着中山行进”。再到后来,这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设立的中国首个华侨文学奖成为网络世界的靓点之一,只需一个随便点击,感恩与感动便扑面而来。
再到后来,获奖作品借势窜红,《金山》、《小姨多鹤》等成为各路导演追捧的新贵。
丘树宏说,“中山杯”文学奖从筹备到颁奖,再到由此引发的文学与华侨的再次盛大交融,这整个过程随时随处都有感动。当作家们走上雍容华贵的红地毯;当北京的领导因大雪飞机晚点下飞机后顾不上吃饭直接赶往现场;当获奖者站在伟人的故乡眼含热泪发表感言,这一切,都让宁静的中山与中山人荡起春风。
当然,还有那些顶尖级别专家的点评,都以不同的语调温暖着中山。
丘树宏很欣慰,以文学的名义,中山市另辟蹊径地,阔步走向世界。
对丘树宏和所有中山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2010年初因为其首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被列入广东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项目。而中山市侨务局成为广东省2009年唯一由国务院侨办表彰的先进集体,也与这一项目密切相关。
丘树宏说,2011年,恰“辛亥百年”,孙中山100年前领导的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曾经点燃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之火。在这样的纪念时刻,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将再次盛大启动,这届的主题将是“华侨与辛亥百年”,沉重而又光荣的主题,以文学的样式展示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与崛起,荡气回肠的是血浓于水的赤子深情。
他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有海外作家报送了原创作品,国内也非常活跃,许多单位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众多作家都纷纷联系提出合作意向。2011年的“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相信更值得期待。
很多人都在期望,“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能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驾齐驱,在文学与侨的交汇点,走出一片独具特色的星空。对此,丘树宏用一个灿烂的微笑告诉我们,他的希望和我们一样。
一个香山人文的掘金者
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社会学者,也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芸芸众生,都试图把中山这座独特的城市放在放大镜下抑或显微镜下细细揣摩,并进行解读。人们都希望能够把这座美丽而又充满张力的城市诠释得精准而到位。
然而,一切诠注都似乎无法真正触及到中山市的血肉筋骨和精神内核。
直到有一天,丘树宏对于中山市的诠注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才仿佛恍然大悟。
“伟人孙中山的家乡,中国近代史的摇篮,咸淡水文化的中心,海陆型经济的典范。”四句话,涵盖了中山市的前世今生;四句话,也浓缩了一座城市曾经的风云跌宕和独一无二的精神皈依。
所以,仔细咂摸着丘树宏名片背后中英文写就的两句话,心中每每就会很澎湃,那是中山带给人们的震撼。
“香山:一百多年前中国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
不了解中山的,看了这两句话,往往开始尝试着走进中山,走进一段不朽的历史。
我相信,一座城市是有生命的,而丘树宏与中山市,其实都已经互刻在彼此的生命之中。
实际上,从1999年初任职珠海香洲区委书记开始,他就注意到了八百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香山人文,并且开始做业余的研究。
刚开始,他触摸着尘封已久的“香山人文”,痛苦过、迷惘过。
“说起香山,很多人一定以为我说的是北京的香山,或者是河南洛阳的香山。这正是我之所以会有上面那种感觉的原因之一。我所心仪的香山,难道就只仅仅存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么?”
于是,丘树宏拨开历史的尘埃,开始了寻找香山之旅。
因为他是一位行政人员,才得以撇开考古式的揣摩,从人文历史与经济社会的特殊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去剖析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而又正因他是一位学者型诗人,才得以站在更高的视点,以最纯粹的感受诠释一座城市烟云背后的精神皈依。
“一语中的,高屋建瓴!”这是学者们对丘树宏的回应。
香山人文,悄然融合进丘树宏的血液中,并成长为一种独特思想和深厚情缘。因此,当2004年丘树宏从珠海调任中山时,他情不自禁地说:“我的香山缘和名片上的那两句话,也就名正言顺的回到她的原点了。”
站在香山人文的原点,丘树宏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在彼此拥抱的瞬间,诗人嘴角的微笑也灿烂了一座城市的额头。
“香山的人文,不仅仅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的历史,她还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史,甚至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由此可见,香山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升华。因此,香山这一特殊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不仅仅属于香山,她还属于广东省,也属于整个中国,甚至属于全世界。”
在丘树宏这样精确的解读下,香山最终回归为民族的香山,中山最终还原为世界的中山。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山当之无愧。
一种优秀的文化,自然需要传承和弘扬。丘树宏的官员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恰恰与“传承”两个字不期而遇,当然在丘树宏看来,传承之外还有使命。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人文”的东西很飘渺,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总是遥遥无期。然而,丘树宏用他的行动告诉大家,至少,“香山人文”绝不飘渺。
2008,丘树宏作为总策划推出了《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这部“奇特的书”,正像丘树宏在该书的序中所概括的,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伟人的名字命名服装其实包含了“政治性”、“革命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当然,他更看重中山装的“文化性”。
当一种精神或者品质浓缩在一件服装上,你还觉得香山人文还那么遥不可及吗?
2009年,依然是丘树宏总策划,一本名为《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的著作横空出世,一共十集的同名记录片也走遍中国同期拍成,丘树宏还为活动主题歌专门撰写了歌词《中山路》。一个国家有几百条“中山路”,这在世界上绝对堪称奇迹。丘树宏在“奇迹”的背后,发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背后的民族复兴之波澜壮阔。
有过黑云压顶,有过枪炮轰鸣,有过春花烂漫,一条条“中山路”,伸直了中国人永不屈服的脊梁。
当历史在一条条“中山路”上蔓延开来,你还觉得香山人文那么虚无缥缈吗?
2010年1月2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上海各界迎接世博会倒计时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美好的期待与祝福。这一天,与世博会有着百年渊源的中山市,更给上海市民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当天上午,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创始人为中山人)门前,由丘树宏创意、策划组织的“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受到上海市民的热捧。不少上海市民冒着寒风来到现场,对该人文项目表现出特别的情感、兴趣和关注。
前一天,“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主办方——中山市委宣传部在上海《新民晚报》显著的位置刊出了一份请柬——“元月21日,让我们相约世纪广场永安百货门前”,向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中山人发出参与“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新闻通报会的热情邀请,并希望能提供相关采访线索。
伟人故里中山发出的“请柬”,在浦江两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1日早上,室外气温很低,寒风刺骨,但露天的活动现场早已挤满了自发前来的上海市民。
人们终于明白,早在1851年,香山籍上海商人徐荣村就带着“湖丝”参加了第一届世博会即英国伦敦万博会,并获得了金奖和银奖;43年后的1894年,中山籍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中明确提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他认为:“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史料。
香山人文,早在100年前,已经张开了拥抱世界先进文明的博大胸怀。100年后,圆梦上海,回眸之间,历史中的香山迎风矗立。
此时,你还会觉得香山人文只是旧纸卷中的沉默文字吗?
丘树宏告诉我们,已经拍了100多集的《海外中山人》还将继续把镜头伸向非洲等地;继《中山人在上海》之后,《中山人在北京》、《中山人在天津》系列片也在筹划之中。而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又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一个个的文化大创意、大策划、大制作、大手笔,又一次让中山风生水起……
丘树宏与中山的不解之缘,随着香山人文的日益彰显、璀璨,也越发深刻、醇厚。
一座人文金矿终于发现并开采,作为一位掘金者,丘树宏以他特殊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对于丘树宏自己,这是一种人生收获,而对于这座城市,却是一种贡献。
丘树宏说,他希望香山人文能够带着崭新的时代特质走进人们的心灵,并走向世界。而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本刊特约“中国公益文化人物”专访
领军诗意名城的时代歌者
---访中山市政协主席、著名诗人丘树宏
来源:中国公益文化网 2013.3.15
序曲
这里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
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里充满了诗意。
中山市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当今中国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一座“诗意名城”。也许并非是一种巧合,这座城市的重量级领军人物之中有一位诗人。
前不久,经“公益文化中国行”组委会的推荐,我走进这座城市,并见到了这位诗人。他的平凡和出众,他的才华和成功,给我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他是一个为这座城市的诗意文化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的诗人。
“诗人主席”:领军诗意文化
这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多年来在国内外许多诗歌和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诗歌和文学作品,在中国诗歌界享有盛名。很多读者只是知道他是诗人,并不知道他很早就走上了这座城市的重要领导岗位。
他就是现任广东省中山市的政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诗人-----丘树宏。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在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中,不仅需要大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文化的支撑。在城市与城市的文化竞争中,特别需要具有相应文化基础、文化战略眼光和文化统御能力的领军人物。丘树宏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建设主将的。
他是在这座城市里成长起来的诗意文化使者,曾多年在这座城市的市体改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重要部门担任“一把手”,因工作能力强和才华出众而较早走上了市级领导岗位,当之无愧的成为这座“中国诗意名城”文化建设的领军人。可以说,这是一座城市的幸运;也是一个诗人的幸运。
谈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近年来这座城市公益文化的发展,这位诗人主席满怀深情,如数家珍。
“根”与“魂”:城市的双优势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一种难得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一种难得的现实文化优势,在美丽南国的中山市组合成一种“1加1大于2”的组合优势,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诗意。
对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中山市来说,历史和文化发展到今天,这种“根”和“魂”,已经产生和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一种“根效应”和“魂效应”,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虽然,在有些人看来今天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关注硬优势;但这却是我走进中山,从中山的城市变化、中山人的精神风貌中感受到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优势。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都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广场等等用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街路、公园或广场;但以中山为名的城市却只有这一座,因为这里是伟大的孙中山的故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优势,但能够充分认识这种历史文化优势,又能以大手笔来充分发挥这种历史文化优势,使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和来到这座城市里的中外友人,都能感受和享受到这种优势,却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在同中山市的诗人主席丘树宏访谈中,我越发感到,这种优势具有一定的独到性,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也是其他优势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城市:靓丽的立体诗
丘树宏虽然是这座城市里的一名重要官员,但他更是一位诗人,他无论在在哪个领导岗位上工作,都在写诗,都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诗作。
因为是诗人,他把诗歌艺术融入领导艺术,他把为这座城市增添诗意作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他是在用诗人的眼光来看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领导岗位对他来说是另一支“笔”,这是一支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负有重大责任的神圣之“笔”。他深知这支笔的分量远远大于他手中那支写诗的笔。这支“笔”是需要他用智慧和责任来“写”城市的,在他心目中,中山市就是一首立体诗,他希望和期待这首立体诗,越来越精美。
他每天都在用心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那些越来越美的街道和楼宇,在他的眼里,就像一行行精美的诗句。
填补国内空白:“中山杯”华侨文学奖
这是用孙中山的名字来命名的一个大型国际文化品牌。
这是一项在全世界特别是世界华人中很有影响的一项文学大奖。
这项文学大奖填补了一项国内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空白,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设立的中国首个华侨文学奖。
这也是丘树宏内心深处孕育多年的一个夙愿和梦想……
2009年的金秋,这个夙愿和梦想变成了现实。
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于当年八月在北京宣布向世界宣布正式启动,这被有文化远见的人称之为“一个划时代的文化事件正在破壳”。
这项具有国际文化战略意义活动,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和各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中山籍华侨华人对这项活动积极给予资金支持。
在孙中山诞辰143周年的那天----2009年11月12日,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设立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山市隆重举行。严歌苓、洛夫、张翎等重量级作家和许多华人华侨作家代表来到现场。时任中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丘树宏是这个颁奖仪式的主持人。他身着中山装,从这一奖项的幕后走到台前,庄严的履行了一项神圣的文化使命。
有在场的人评论说:“那一刻,丘树宏很中国、很华人、很中山。”
华侨文学奖的主题歌《华侨,中国侨》,是由中山籍著名音乐人李海鹰作曲,丘树宏作词。
2011年“辛亥百年”之际,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将再次启动,这届将外延扩展为“华侨华人”,主题是“华侨与辛亥百年”,以文学的样式展示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与崛起,荡气回肠的是血浓于水的赤子深情。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孙中山先生总是对华侨寄予厚望,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在今天的世界上,华人华侨的作用无论是在经济界还是在文化界,都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中山杯”华侨文学将的设立,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孙中山的文化理想。这个新中国成立60来设立的中国设立的首个华侨文学奖。
令人震撼:大型多媒体音诗交响
丘树宏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始终没有忘记一个诗人的神圣天职。
他以敏锐超前的创新意识坚持诗歌和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仅有大量的诗歌不断发表,而且还成功创作了多媒体大型音诗经典作品。
这是一种令人心灵震撼的现代的新型诗意艺术组合形式。
丘树宏创作的这类作品中,有两部是他经大量深入思考之后,积多年文化艺术积累的优势而形成的创作成果。这两部多媒体大型音诗之作,堪称经典。
一部是《大型多媒体交响诗----海上丝路》。
丘树宏说,中国有两条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陆路的丝绸之路人们比较了解,但海上丝绸之路了解的人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上丝路缺乏像表现陆上丝路的《丝路花雨》那样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从来还没有过一部完整表现海上丝路的作品。
他想填补这个空白和遗憾,因而创作了《海上丝路》组歌,并已先后在《南方日报》、《中国作家》、《侨星》、《香港时报》等刊出。组歌从苍茫远古写起,从海上丝路起始至唐宋明高峰,到明清海禁消亡,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凤凰涅槃,时空跨度大;由序曲、四个篇章共16节、尾声组成,文本篇幅长,是首部全面表现海上丝路,非常适合舞台等形式表现的史诗式作品。为此他还专门写出了这部大型多媒体交响史诗的策划台本。
他希望能尽快找到能够合作的机构或有识之士,以多媒体的丰富多彩的图文音像史料等现代艺术手法,全方位展现蜚声全世界的“海上丝路”。他期待有机会采用包括歌舞表演、合唱等在内的音乐舞蹈史诗的舞台方式或制作成大型电视艺术片的方式来展示这部《海上丝路》的艺术效果。
他说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想以重现海上丝路的辉煌,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雄壮有力的文化先声,以唤起广大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自信,重振海洋雄风,固我广袤海疆,护我蓝色国土。同时,他想以诗意的方式呼唤,通过建设新时代的“海上丝路”,延续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他创作的另一部大型多媒体音诗作品是《孙中山》,这部作品已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在北京正式演出,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祝愿这部《海上丝路》在不久也走上舞台和银幕,让天下人共享。
香山人文:挖掘珍贵的城市文化资源
当人们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眼光深入到中山市的血肉筋骨和精神内核之中的时候,会追溯到一个名字的回声:香山……
中山古称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唐代这里就设立了香山镇,南宋时设立了香山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之后,为了纪念这位伟人,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中山县撤县建市。
这里人杰地灵由来已久,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香山人文。
丘树宏对香山人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思考已久,他深深的为之陶醉,并下决心要为挖掘和传播香山人文资源作出不懈的努力。
他的名片背后用中英文写着:“香山:一百多年前中国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可见他对香山人文的看重。
丘树宏同香山人文有难得的缘分。从他1999年初任珠海香洲区委书记开始,就注意到了八百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香山人文,并投入精力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课题开始研究。2004年他从珠海调任中山工作,冥冥之中他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挖掘香山人文资源的一种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
丘树宏说,“香山的人文,不仅仅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的历史,还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史,甚至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他愈发认识到香山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升华。
“香山这一特殊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不仅仅属于香山,她还属于广东省,也属于整个中国,甚至属于全世界。”他强调说。
近年来,丘树宏一步步就此迈出扎实的脚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丘树宏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文章提出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并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香山人文”应该成为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继而,他又撰写了《香山梦寻》《人文中山》等散文和论文,使孙中山和香山人文概念,作为一种人文的回归,开始在孙中山家乡中山市不断重入人心。
2008,丘树宏策划推出了一本名为《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香山人文书。书中解释“中山装”包含的“政治性”、“革命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更强调了中山装体现香山人文特点的“文化性”。
2009年,他又策划推出了更具影响力的战略举措,组织编撰出版了名为《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的著作。中国有几百条中山路,记录全国中山路的十集的同名记录片也同期拍成,丘树宏为此专门撰写了这部记录片主题歌的歌词《中山路》。
2010年1月2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的时候,由丘树宏创意、策划组织的“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门前启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考证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就出生在中山。头天在上海《新民晚报》显著的位置刊出了一份请柬,向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中山人发出参与“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新闻通报会的热情邀请,并希望能提供相关采访线索。这在浦江两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然那天气温很低,寒风刺骨,活动现场却挤满了自发前来的上海市民。人们终于知道,早在1851年,香山籍上海商人徐荣村就带着“湖丝”参加了第一届世博会即英国伦敦万博会,并获得了金奖和银奖。
如今,已经拍了100多集的《海外中山人》还将继续把镜头伸向非洲等地;继《中山人在上海》之后,《中山人在北京》、《中山人在天津》系列活动也陆续启动。
丘树宏希望通过这里人文主题活动,使香山人文能够带着崭新的时代特质走进当代人的心灵,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
孙中山:城市文化的第一品牌
2004年丘树宏到中山工作前的周日,他和家人专程去瞻仰了孙中山故居,并在心中深深的种下了孙中山情结。
2007年初丘树宏从从中山市委组织部长转任市委宣传部长。到任后提出的建设“八大文化工程”的第一个就是“孙中山文化工程”,使“孙中山文化”概念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丘树宏说:“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孙中山是中国的孙中山,也是全世界的孙中山。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
中山市每年都在11月12日举行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这一活动在丘树宏的倡导下不断放大。从2008年开始,由孙中山纪念周、孙中山文化周,发展到孙中山文化节并上升为省一级大型文化活动。
2011年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中山市联合国家、省有关部门与机构举办了“四大系列、十大工程、百大项目”,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侨乡大型演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李海鹰交响作品音乐会,纪念广场、纪念雕塑、大型纪录片、政论片、系列图书等举措的实施,使孙中山文化的影响力达到了高峰。丘树宏不仅是这些活动的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还以他特有的魅力,积极为这些活动筹集了三千多万资金。
在这个夜以继日工作中,他还创作出了大型组歌《孙中山》,第一次从横的切面,全面表现了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和品格。组歌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诗歌代表团将其翻译成英语带往美国出席世界诗人大会,日本守口市则将其翻译成日文并列入纪念辛亥百年的项目。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在央视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将《孙中山》中的“世界潮流”作为主题曲。
丘树宏撰稿并担任总导演的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先后在广州、中山、北京演出,成为全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响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2012年4月,交响音诗《孙中山》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场播出,成为广东在央视播出的首场本土原创音诗。2012年8月,《孙中山》又以广东省文化走出去项目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演出。
尾声
我在南国的工作室里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恰逢2013年3月12日清晨,窗外鸟语花香。
这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
弘扬中山精神,发展中山文化,把诗意中山打造的更美,是对这位伟人最好的纪念。历史不会忘记当代中山人为之所做的努力,当代中山人无愧于中山先生,无愧于中华……
作为一个诗人的丘树宏,走出了他的诗意人生之路。他是欣慰的。
作为一个中山人的丘树宏,为这座中国诗意名城,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他是问心无愧的。
让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记住他的名字,他的诗歌,他的事业。
从他的奋斗和成功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希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希望……
(本文作者于连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