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绽放在喀喇昆仑的格桑花——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
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是祖国西陲的战略屏障。
常年驻守在此的边防官兵用青春丈量边防线,由联勤保障部队军医构筑的“生命守护链”,正如高原上的格桑梅朵,在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生命禁区”绽放出顽强的生命之光,守护着官兵的健康。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30年如一日穿梭在雪域高原巡诊路上,用生命托举生命,如同格桑花以绽放的姿态,诠释着联勤军医“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的铮铮誓言。
铁心向党
初见张瑛,54岁的她身着绿军装,眼神坚毅,身姿挺拔,发丝间漏出的银白像雪线掠过山脊,额角晒斑已沉淀为深褐色的勋章。
张瑛,甘肃平凉籍,自幼在青海成长。小时候,她常听母亲讲起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原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为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巡诊的感人故事。
一颗治病救人、从军报国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萌芽。
1995年大学毕业,循着儿时在心底种下的那颗种子,张瑛毅然携笔从戎、奔赴高原,经特招入伍,加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
第九四一医院,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支有着红色血脉和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
如果说,走上高原是因为理想,那么留在高原则考验的是信念。
1996年春节前夕,青海玉树遭遇十年不遇的暴雪。医院派出医疗分队赶赴灾区救援,张瑛就是其中一员。
张瑛到某边防哨所为边防官兵巡诊
第一次上玉树,强烈的高原反应令她头痛胸闷。张瑛和战友一起肩扛背驮药品器械,顶风冒雪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艰难跋涉,挨家挨户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老阿妈的呼喊穿透暴风雪。这次经历让张瑛深深体会到驻地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信赖,坚定了她留在高原的决心。
“当你离天越近,心中的信仰愈加坚定”,30年来,张瑛坚守高原的信念从未动摇。她跨过群山,越过江河,坚定地跋涉在救死扶伤的巡诊路上,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到达的海拔高度。
任务来了争着去、重症病人抢着救、危险点位带头上……张瑛忠诚履行医者使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卫勤尖兵
“面对严酷的高原环境,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高原官兵健康?”张瑛在工作笔记中记录下思考。
“向战而行、为战而医”。牢记联勤军医使命,张瑛始终专注于一件事:学精研透专业技能,练就过硬保障本领,“人民军医既要当好官兵健康的守护者,更要当好保障打赢的冲锋者。”
在高原地区,高原病是最主要的健康威胁。急性高原病被称为“隐藏杀手”,是公认的世界性医学难题,也成为影响和制约“两高”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救治力就是战斗力。张瑛决心攻克堡垒,拔掉这个“隐藏杀手”。她主动申请上高原执行任务,开展急性高原病防治研究,建立了高原病立体防治体系。她还编写“急性高原病诊断与治疗”等常识手册送给官兵们,每次巡诊时开展高原病防治知识宣传。经过多年努力,体系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现代战争,对卫勤保障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在战场上让战友少流血。”聚焦现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张瑛坚持为战而医、为战而研、为战而训,构建了“临床+科研+部队”的医研战一体化卫勤保障模式,在实战实训中锤炼高原卫勤保障能力。
“战场上,情况危急但医疗条件有限,战友们处在生死一线,军医必须果断作出治疗判断,唯有全科全能方能守护生命希望。”张瑛苦练静脉穿刺、模拟高原急救、研习藏医典籍,成为一名能打针输液搞护理、开刀缝合救危重的全能高原病专家。
张瑛到边防哨所进行巡诊
2020年喀喇昆仑的一个寒夜,上级命令张瑛所在部队派出部分力量至一线点位,担负紧急救治任务。得知组织安排自己留守,张瑛毅然写下请战书,要求到一线去。最终组织同意她随队出征,并担任重伤救治组组长。当晚,应急医疗分队到达海拔4900米的一线点位,对发生急性高反的战士第一时间开展救治。
一同执行任务的第九四一医院张江在张瑛身上读懂了人民军医应有的样子,“生死考验顶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关键时刻救得下。”
敢于和死神“掰手腕”,病人才有生的希望。重症医学科是这场较量的“制胜密码”。
2022年底,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面对这项从零起步的事业,担任呼吸内科副主任的张瑛主动请缨。
当疫情防控与科室筹建双重压力袭来,张瑛白天忙着抢救病人,晚上通宵达旦筹划科室建设,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短短6个月的时间,重症医学科就具备了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1年就将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爱兵“妈妈”
海拔5600米以上的某高地,是任务地域海拔最高的点位之一。
登上哨所,一段长一公里、垂直落差500多米的山路是必经之地。狂风肆虐、碎石乱飞,两侧是陡峭的悬崖,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
身体瘦弱的张瑛,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身上还背着10公斤重的药品和器械。“一步一步往上挪,每一次抬脚都异常艰难,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越往上爬越感到浑身无力、双腿打颤。”克服强烈高原反应,片刻未歇,她就投入紧张的查体诊疗工作中。
张瑛成为首位登上该哨所的女军医。从不畏难的她坦言,这是走过最难走的路。
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困难再大也比不过战士的生命健康,只有置身边防一线,才能看清战场需要什么样的卫勤保障。”张瑛说。
作为一名军医,张瑛曾许下诺言,走进喀喇昆仑每一个哨所,攀登更高的峰。
2020年,张瑛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坚守300多天,13次带队、41次徒步到海拔5000米以上点位巡诊,救治了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
张瑛到高原驻训点位巡诊,与战士交谈。
驻守边防的战士大都是95后、00后。每到一处巡诊,张瑛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嘘寒问暖,关心执勤累不累,叮嘱注意添衣保暖;有救治任务时,张瑛总是守在病床旁,直到病情稳定。
2020年,张瑛成功抢救了5名因重度高渗性脱水昏迷的战士,他们治愈归队后,张瑛心里还是放心不下,经常打电话询问身体康复情况,后来巡诊到所在点位,还专门去看望他们。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让身处异乡的战士感受到了久违的母亲般的关怀;一次次巡诊看望,给在艰苦环境中驻守的战士们带来了欢声笑语。时间长了,战士们和张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烦心事愿意找她倾诉,开心事第一时间与她分享,大家对张瑛的称呼从“瑛姐”变成了“张妈妈”。
张瑛保存着一沓信件,都是巡诊救护过的高原官兵寄来的温暖心语,字里行间流淌着满满的感动——
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哨所的战士盖猛说,您提醒我初上高原训练时各类注意事项,我一直牢牢记着;
原陆军某部战士宋浩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和医疗队向战为战的生命守护,给了我们打赢一切来犯之敌的信心;
……
每每读起这些信,张瑛总是热泪盈眶,“每一次奔赴高原都值得”。
医者仁心
联勤医院因战而生、向战而行,姓军为兵、服务人民。
70多年来,第九四一医院一直有着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医院“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战风霜、斗严寒,攀高山、越雪岭,用精湛的医术、悉心的呵护生动谱写着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医爱人民的时代篇章。
传承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张瑛始终坚守视人若己的良医品质,把生命举过头顶,为患者竭尽全力。
张瑛时时处处都在为患者着想,“每当看到他们有困难时,总想着力所能及地帮一把”,被群众称为值得信赖的好医生。
她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垫付医药费,为来自偏远山区的患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检查费医药费能省则省,每次接诊,都会耐心地给患者讲解。
2012年12月,藏族老人德阳因肺部感染紧急住院,子女远在外地无法陪伴,张瑛经常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日常生活,擦洗身体、送饭喂饭,老人很快痊愈出院。一个月后,德阳老人专门到医院感谢张瑛,双手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对她的深深谢意。
张瑛在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一次,一位严重肺部感染且智力障碍的患者来院治疗,她的丈夫因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想放弃治疗。张瑛得知情况后,主动垫付了前期3000元的医药费,并向医院申请减免了1000元的诊疗费用。看到患者每天馒头开水地将就着,张瑛又隔三差五从家里给他们带饭。
在张瑛心里,永远是患者第一,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抢救患者需要,都是随叫随到。
2023年12月,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正在休假的张瑛立即返回岗位,随医院高原医疗队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全力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去年年初,一名高处坠落多处骨折、脾破裂、肝破裂的战士,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瑛连续几天守在病房,时刻监视着病情变化,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这位战士最终脱险。
传承接力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第九四一医院的荣誉墙上镌刻着这样的传承密码:老专家杨景义每年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工作三四个月,杨生岳驻守牧区半个多月救治牧民,“高原模范军医”何敏隐瞒病情参加抗震救灾,“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索玉梅地震中失去亲人仍拼尽全力抢救伤病员……
70多年来,一代代医疗队人,用脚步丈量高原,忠诚践行“对党忠诚不褪色、保障打赢不怕死、扎根高原不言苦、勇攀高峰不畏难”的西部联勤精神。
接过前辈的火炬,张瑛将生命至上的信念传递给更多年轻医务人员。
2020年,第九四二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薛盛文第一次上高原执行任务。张瑛“耐心叮嘱注意事项,手把手传授临床经验”。一次,薛盛文对一位急性肺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看到他熟练的操作,张瑛默默点头。
张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1998年的笔记本,泛黄的纸张记录了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还有详细的总结。
随时记录总结,是张瑛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她每天早中晚三次查房,早上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病房。每次查房她都认真记录。
仔细翻阅这本与自己同龄的笔记本,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生熊亚楠深受触动,“看到了一名医者最纯粹的初心、对生命的敬重,将努力追随光、成为光。”
张瑛(右二)为新加入高原医疗队的医生传授经验 本文图片均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提供
这些年,张瑛悉心帮带年轻医疗骨干,累计完成10余项医学课题研究,培养了12名少数民族医生;所带科室先后有10人成为业务能手、12人次立功受奖。
“把对病人负责的态度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是张瑛对科室的一贯要求。
病例要有记录有分析,能够指导下一步治疗;病床要始终保持整洁;患者出院前,提供详细的服药说明、复查时间表和温馨提示,出院后跟进回访……张瑛为科室工作要求划出硬杠杠。
对于张瑛近乎“苛刻”的要求,一起共事21年的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亚娟深有体会,“在高原上,精准度就是生存率,严谨性等于战斗力,要求我们做的,她总是带头做好。”
其实,以李亚娟的资历完全可以到任务相对轻的科室工作,但“看到张主任还这么拼,主动挑起重症医学科的重担,深受触动。”李亚娟说,以张瑛为榜样,不懈努力,精心做好工作。
张瑛是备受大家信赖的“大姐姐”“大家长”。
同事的家属住院了,专门去看望照顾;战友执行任务出发时,精心准备暖心包裹;谁有难心事了,主动伸出援手……
“她的身上总有一种力量,感染并凝聚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奋斗的先锋,更是从医的榜样。”说起张瑛,同事们交口称赞。
芳华如歌三十载。张瑛荣获“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勤保障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卫勤保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3次。2024年7月31日,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面对诸多荣誉,张瑛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我都将随时领命出征,以实际行动践行军人使命、医者誓言。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