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平角布币一组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但从考古研究来看,钱、铸是两种造型和用法截钱有别的农具,原始的布更接近于钱(铲)而不同于铸。也有研究者认为布币由另一种农具耒发展而成,因为未有两齿,形状与布币的两足接近。但耒是木制而加装金属的来头,金属耒头与布币的形状相去甚远。原始布币的中空銎,以及刃部平面略内凹,也与耒的形状不相衔接,原始布不可能没有它的金属器母本。

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大体相当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出土的分布明显地反映了布币流通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传世和大量出土的布钱中还有一种长形平肩方足布,首部有穿孔,大小两型,大型的钱文一般释为“抚比当忻”,小型的钱文为“四比当忻”,其意思为“大币当忻”,“四(小)币当忻”。

根据其面背纹饰特点可将B型方裆分为Ba亚型和Bb亚型二亚型。尖足平首布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主要是赵国铸币。其特点为耸肩、尖足、方档,也有很少的是平肩。面背都有周郭。背面纹饰复杂,首部中央有一直纹:体部一至三道短直纹不等,以一道者常见,有的甚至四道短直纹,有的二斜纹贯穿至足,个别平素。素背或有数目字。正面首部有二直纹,绝大多数是向下内聚,也有少数的在二直纹之上端还有一直一横纹;体部有一短直纹,一般下不至裆,上不至首,有的因有文字而偏左或偏右。面文都是赵国地名,总计不同币名者40余种。从出士的情况来看,在战国时期也曾铸造过尖足布,但是文不明。有大、小两种,有的面文只有大型或小型,有的则在同一面文上同时有大、小型。大型称之为“大尖足布”或“尖足大布”还有比较特殊的两种布币。其纹饰像尖足布,而形制却像方足小布和圆足布,郑家相分别称其为“类方足布“类圆足布”。我们据其形制特征仍将其归入“方足布”和“圆足布”内。

角布币拍卖,提起“三孔布”,泉界如雷贯耳,是公认的古泉五十名珍之一。2010年5月11日在中国古专场中,存世孤品——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经过近40次激烈竞价,终以352.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古拍卖新纪录。

坊间有一种说法,没有收藏“三孔布”的人,不能称为币收藏大家,每种“三孔布”都有一部传奇。据说“三孔布”种类超过三十多种,数量应该有不少,但目前发现的“三孔布”确实不多,可遇不可求,连大型博物馆都难以见到,网上也少有清晰三孔布图片的,但市场仿品常现。为信息共享,将手中几枚“三孔布”挂上,供泉友研究评判。这几枚“三孔布”属于较为多见的品种,经X荧光金属检测仪多点检测,为铜铅合金。因古代合金内部多不均匀,又是带锈检测,误差也大,平均值含铜约为51%,铅为约43%,还有其他成分,为高铅合金。。据以上分析,此次征集的平角布币一组,生坑,原锈未除,流转知迹,传承有序,可供参考。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以及升值空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