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沿溪捕鱼,忽逢一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林尽水源处,有一山洞,由洞入内,别有天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洞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渔人停数日辞去。后欲复寻其处,遂迷不复得路。
【释义】桃花源本是虚构的一个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末世乱而来此定居的。后遂用“桃花源、桃源、花源、世外桃源、仙源、桃花洞、花洞、秦源、武陵溪、武陵源、武陵花、武陵洞、晋洞”等比喻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用“避秦、逃秦”指避乱隐居。
【桃花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一:“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顾炎武《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陶君有五柳,更想桃花源。”
【桃源】杜甫《不寐》诗:“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词:“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蓝仁《西山暮归》诗:“偶从桂树招,遂有桃源想。”
【花源】高启《郊墅杂赋十六首》之七:“谁道花源好,还令太守知。”
【世外桃源】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仙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孟浩然《梅道士水亭》诗:“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刘秉忠《临江仙·桃花》词:“一别仙源无觅处,刘郎鬓欲成丝。”
【桃花洞】钱起《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
【花洞】吴融《倒次〈和韩致光〉元韵》:“雨台谁属楚,花洞不知秦。”
【秦源】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江亭闲望处,远近见秦源。”
【武陵溪】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丹心老未折,时访武陵溪。”苏轼《留题仙游潭中兴寺》诗:“蜀客曾游明月峡,秦人今在武陵溪。”蔡珪《出居庸》诗,“山花三两树,笑杀武陵溪。”
【武陵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谭嗣同《崆峒》诗:“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向武陵源。”
【武陵花】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之一“无云秦汉隔,别访武陵花。”
【武陵洞】钱起《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宛谓武陵洞,潜应造化移。”
【晋洞】胡曾《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诗:“青野雾消凝晋洞,碧山烟散避秦溪。”
【避秦】王绩《田家三首》之三:“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不知今有汉,惟言昔避秦。”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无名氏《天台洞》曲:“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秦。”顾炎武《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与君同是避秦人,不醉春光良可惜。”
【逃秦】麴信陵《移居洞庭》诗:“重林将迭嶂,此处可逃秦。”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之一:“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