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锦江,将镇渡分成镇南和镇北。
提镇渡,自然会提到镇渡江氏家族,它是上高江氏大家。
一、从古至今,群英荟萃。
最近清华毕业、43岁上高籍的江华,出任云南省玉溪市市长,该新闻在上高刷屏。2018年7月晋升为空军少将的江邦胜,是新中国成立后上高县第二位将军。
这一文一武的现代江氏人物代表,吸引我前来镇渡。今天,在江平原带领下,我偕同诸友来到镇南村江氏宗祠。
庄严的江氏宗祠前,两对巨大的旗杆石吸引了我。看到旗杆石后,我清楚江氏在古代出了两位进士。
查《上高县志》进士榜,江氏清代两位进士,分别是江廷魁和江学训。举人榜中有两位江氏举人,分别是明代江继鲁和清代江因仑。另有岁贡江因拔等。
现代,除江华、江邦胜外,还涌现了江学海、江谟辉、江建辉、江绍龙、江智萍等等处级以上人士。
可见,上高江氏家族从古至今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成为上高一个英雄辈出的家族。
二、追根溯源,基祖江湘
上高江氏来自何方?其基祖是谁?
追根溯源,翻阅《江氏族谱(九修)》,基祖公为江湘。
江湘,字平源,祖居颖州。天资颖异,博通古今,以文字登第(进士出身)。宋嘉熙二年(1238年),江湘提拔到上高县担任县令。在担任县令中,善政不胜悉载。因善政惠民卓有贤,升任筠阳州判。
注:筠阳州判即为瑞州府通判,正五品或正六品,是宋朝用来监督知府或知州,但品级比知府稍低。通判由朝廷任命,一般由道德修养高尚且威望很高的人士担任。
查阅南宋时期的地图,江湘出生地“颖州 ”,已经在敌国区域之内。
他到江南西路的瑞州上高县担任县令,因家乡战乱,带着一家老少到任。在任上,他勤政爱民,把上高当作家乡一样治理。他治理有方,获得地方百姓拥戴后,被朝廷提拔为瑞州通判。致仕(退休)后,在敖邑内寻得一地养老。
族谱上记载:湘公生二子,长名经,字时辅,次名纶,字时弼,随父在任,及老未归颖州,偕同二子择邑西仁里南津而居之,遂为上宜万三县江氏一世始祖。
致仕(退休)后,为什么未归?
原来颖州已经被金所占领,有家回不去了,只好在曾经治理的敖邑内安顿一家老小。最终成为上高宜丰万载三县江氏的基祖公。
明代举人宿松县令江继鲁题
三、一代名宦,永载史册
为了详细了解江湘,让好友刘朝晖帮我查阅一下《上高县志(同治版)》。他很快给我发来截图,如下:
在《上高县志(七卷名宦)》中有记载《名宦.江湘记》,它的事迹已被《省志》收录。如下:
江湘,新昌人,嘉熙二年任知县,博学能文,练达治理。
始至邑,即请于安抚使吴囦,独免积逋六万余缗。前,此民以赋急预借青苗田租凡数千石。
湘在任,赋不踰期,无复预借者。
庚子春,水荒,发仓平价账粜,民赖以活。
又赡学有田,无告有养。
葺廨宇,创杰阁。新浮梁,筑陂堰,广灌溉。
因所利而利民者,不可胜数。
既去,人怀之,特庙以祀,今祀名宦祠。【省志】
江湘一上任为民奔走,免除历史积累的税赋,减轻人民负担。在任期间,人民按时上交税赋,再也没有人去借钱交税。出现水荒开仓放粮平抑物价。让求学者有田可养,让无后老人有所居有所养。修建官舍,建高阁,新建浮桥。筑陂堰,广灌溉,兴修水利,为农业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短短几十个字,治理县邑的功绩呈现在纸端。
受祖公江湘影响,清代进士江学训,在河南省桐柏县担任知县时,期间河南饥荒,灾民遍野,江学训不忍饥民饿死,学湘公开仓放粮拯救生灵。他说:“官可罢,民不可虐也。”可是他生不逢时,不但没得到奖赏,反而得罪上司,改任饶州教授。
此文有一处不明:族谱写的是“颖州人”,而这里却写“新昌人”?
网上搜索“江湘”,原来县志中“新昌”是“筠州新昌”,即现在的宜丰,而不是“绍兴的新昌”。
如何理解这种地名的出入?
前面所提颖州已经被金所占领,导致江湘是何方人士,成为一段历史疑案。
我猜测是后人在写《名宦.江湘记》时,不写敌国境内的颖州,改写致仕后的居所地的邻县新昌。
在族谱中,收录有江湘写的《上高县重修关门记》、《重修上高养济院记《不欺堂记》等多篇文章。
其中在《重修上高养济院》首句:夫穷民无告者,必有养,此仁政先务也。
从江湘写的文章中,能够窥探到他的勤政爱民思想和治理地方的策略。《省志名宦.江湘记》是后人记录他在任一方的政绩,以示后人铭记。
族谱还记载:五乡四境咸祥其德而沾其恩,生祀名宦,殁载志书。
上高江氏基祖江湘是上高一代知名县官。
他的事迹已经记载史册,他的精神镌刻在江氏后人的心血中。
后记:
上高江氏,从江湘到任上高县知县1238年算起,有783年历史,现在江氏开枝散叶,遍布上高、宜丰和万载各地。
江氏后代,秉承先祖一代名臣的遗志,建书院,劝学习,文风蔚然。
追本溯源,果不其然,原来是一代进士名宦之后!令人敬仰!
采访:江所牙(72岁)、江平亮(66岁)、江发兴(62)、江平原(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