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禅修挺好的,我们应该怎么去修?
主要是要三个方面:
一个是身体的姿势,怎样才算是如法的禅修。
第二个就是你也不随身转。如果不随身转,不管行住坐卧,什么时候你都在修行。最后归根结底是你的心。
比较中道的、比较适中的做法,就是你在身体上调整自己,在行、住、坐、卧这四威仪当中去调整自己。
四威仪行、住、坐、卧,行有行禅,坐有坐禅,卧有卧禅,坐也有坐禅。我们现在最普遍的修法是坐禅。坐禅有什么坐法呢?有七支坐法,就是七个方面掌握了,坐禅的知识、身体的知识就掌握了。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大乘的修法,就比较方便。大乘的修法是只观心,不观别的。
如果身、受、心、法能够盯牢的,你就先修禅定。如果是能直接在一念未生之前看的,那是可以修大乘的禅观。
还有一种净土的修法就是念佛或者密宗的持咒,这更简单了。
念佛跟四念处,在禅定的境界上说,是有共同点的。
既然禅修挺好的,我们应该怎么去修?主要是要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姿势,怎样才算是如法的禅修。在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当中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可以是禅修。
大乘的禅法是用心的禅法,真修道者是在心而不在境,就是你选择用什么心态来对待生活,而不是选择什么环境来让自己去依赖去依靠,叫心不要随外境转,这是修法已经上路的人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这对于初步入门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大家都在心随境转习惯了。所以我们在修道上,外在的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缘分,就是衣食具足、持戒清净、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外在的这些条件。实际上禅法的修行,你对外在的世界的改造,对身体的改造,对内心的改造,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的。
第二个就是你也不随身转。如果不随身转,不管行住坐卧,什么时候你都在修行。最后归根结底是你的心。所以我们如果抓不住这个心的修行来说,我们从外境上,很多人初步修行先从外境,从外境就是磕十万个大头,然后做义工培养福德,在生活当中让别人觉得你做得挺好。就是在做事情当中,磨练你的心性也是可以的,但是效果确实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做做事情反而觉得很开心,慢慢也在摄受自己的心。
那么比较中道的、比较适中的做法,就是你在身体上调整自己,在行、住、坐、卧这四威仪当中去调整自己。如果再高一点,像禅宗直接一见面就给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那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得到,我们大家对身体的行为、对身外事物的依赖还是太重。
所以像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看他四句话全搞定了。外息诸缘,就是身外之物,包括身心之外的这些缘、这些条件,一下子把它停下来,其实心不随境转,也不随身转,就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喘就喘息,你内心不顺畅的感觉也要停止。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这时候,你的心如墙壁。墙壁是什么?如墙壁一般内外隔绝,你心静下来以后,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你内心很明了,讲什么你都听得清清楚楚,也没意见,这样就可以入道了。达摩祖师直接从心地上去参禅、去用功的。
四威仪行、住、坐、卧,行有行禅,坐有坐禅,卧有卧禅,坐也有坐禅。我们现在最普遍的修法是坐禅。坐禅有什么坐法呢?有七支坐法,就是七个方面掌握了,坐禅的知识、身体的知识就掌握了。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大乘的修法,就比较方便。大乘的修法是只观心,不观别的。那么,禅宗是看到自己念头都没有,保持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地方,盯住它,只在这一个地方盯,不用盯身、受、心、法这一大片,只盯这一念不生,这是下手比较方便的地方。如果身、受、心、法能够盯牢的,你就先修禅定。如果是能直接在一念未生之前看的,那是可以修大乘的禅观。
还有一种净土的修法就是念佛或者密宗的持咒,这更简单了。你七支坐法坐好以后,保持念“阿弥陀佛”,只要念清楚、听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他万事不管,不管外面产生什么,只专注力专注在佛号上面。当你提起佛号,只在佛号上面的时候,已经住了。所以,念佛跟四念处,在禅定的境界上说,是有共同点的。禅定,是身、受、心法,你专注在一个境上。如果是念佛,你只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面,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面还更容易一点,对我们来说还更容易点。所以,中国的祖师喜欢让我们念佛,就净土成为一个宗派,因为观身、观受,你还要有高度的这种自我掌控的能力,你掌控身体,掌控你的心态,随时都能掌控,然后训练自己,就身、受、心法的这种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