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一碟】
当某个盈利的规律变成众所周知的套路时,规律本身也就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
蔡江伟
人的骨子里,是喜欢便宜的。物美价廉是最优解,但现实中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这个目标并不总能实现。那么,往往便退而求其次,便宜就是硬道理。基于这样的人性考量,倒是诞生了不少商业模式。
前些年,每次去逛深圳最喧嚣的东门商业圈,总能听到用喇叭传出的高频吆喝声,内容大概是“两元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元钱你买不了上当”之类。还真别说,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不过我已经许久没去东门,不知道这些店还开着没有。后来,名创优品等连锁店兴起,主打也是10元钱左右的小商品,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据说生意也很不错,甚至一度传言要走向资本市场。
以便宜、性价比之名,甚至可以在商业竞争中开辟一条“蹊径”出来。而前不久空调行业闹出的举报事件,某品牌就被行业龙头点名,称其以低价为噱头,实际是虚标能耗,欺骗消费者,尽管事件仍待监管部门给出调查结果。可消费者其实并不那么容易上当,假如我们在衡量空调的全寿命使用成本时,将购置价格理解为首付、电费理解为月供的话,在“高首付+低月供”还是“低首付+高月供”之间,不同的人选择会有明显差别。比如,房屋出租人往往倾向于后者,因为高月供的成本是由他人承担;即便是自住需求,不同的收入阶层的决策也千差万别。更知名的案例,是当大家都认为电商红利已经被阿里和京东瓜分完毕的时候,竟然就被拼多多杀出了一条血路,很是出乎意料。
在买股票这件事上,为数不少的投资者依然有着偏爱便宜货的情结。笔者统计发现,A股股价最低的10家公司,其最新的累计股东数高达126万;而股价最高的10家公司,即便剔除上市不久的情形,累计股东数也仅为47万。在不少人眼中,低价已经足以成为他们买入的理由。这些年A股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们,哪怕公司实际上已经一文不值,退到股转系统后也流动性堪忧,但总有人愿意在末日接盘。
这两天,A股市场又诞生了一只“面值退市”高危股。因为股价即将连续20日低于1元面值,按规定,*ST雏鹰很可能被交易所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股价能跌成如此程度,自然是基本面出了大问题。以这家公司为例,年报显示已经资不抵债,不仅一度抛出过“债务肉偿”的消息,还曾经公告养殖的生猪因为缺乏饲料被饿死。之前A股已经有过“面值退市”的案例,所以退市这件事本身,其实并没有多么稀奇。但蹊跷的是,它的股东人数,随着股价一路走低,竟然在不停增长——2018年年报的时候是15万,到了今年一季报的时候已经变成18万。即便明确即将触发“面值退市”规则、300多万手卖单封死跌停的情况下,周二依然成交了近1300万元。原因无他,便宜而已。而且,这并不是个例,首只“面值退市”的中弘股份,在退市前的股东户数,比起*ST雏鹰,还要高出50%。
因为退市几乎不符合所有股东、公司债权人、上下游商家的利益,当退市危机逼近时,上市公司往往会发布利好公告自救,有的股东也愿意配合拉升股价。过往也确实有不少转危为安的案例,甚至有人以此套利;而且单价便宜并不简单等于利润微薄,不断书写的财富神话足以吸引更多人进场。然而市场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其不可预测性,当某个盈利的规律变成众所周知的套路时,规律本身也就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