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在爱奇艺热播的《浴血无名川》,值得大书特书。
抗美援朝,曾经激励着年轻的共和国走向辉煌,然而随着和平年代的进程,这段历史在很多时候被无意间遗忘。如今随着抗美援朝70周年到来之后,那段历史、那场“立国之战”,也被更多地提及。
还记得当年大小银幕上佳作的荣光,从《上甘岭》到《英雄儿女》,但平心而论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如今战争电影风光不再,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范围内,就连好莱坞,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战争电影也是凤毛麟角,这是时代大潮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穷则思变,不但让战争电影这种古老的片种,在如今的时代焕发光彩。更要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手段,让当代青年观众正确认识那段历史。
话说回来,新颖的人设,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精彩纷呈。而该片最具看点,也是最有新意之处,就是在呈现方式上,这部《浴血无名川》,有着传统格局也兼顾当代“网感”,让我们对华语战争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该片走的是以小博大路线,即以战争大背景下的一小部分人为视角,去专注一项任务,这样的叙事逻辑,是当代战争电影走出桎梏的关键,从《拯救大兵瑞恩》到《1917》都是如此。可见,《浴血无名川》这是华语战争电影中少见的事件性作品,我国志愿军两只小队在,为了避免大部队的伤亡,与美方重炮营在无名水川中展开的一场场小规模战斗。
电影叙事小而精,且本身就是限时任务。这导致电影的节奏很快,故事一波三折,有限的时间内,经过对相关角色艺术加工和场面的渲染,情节张力很强。前半段为了电影故事的需要,为事件性设置了大量障碍,志愿军小队接到任务,接应侦察排,从遭遇敌人到内部产生分歧,最终任务从带领侦察排撤离战场,变成了与他们一同留下来,阻断对方火炮营阵地的补给,充分将敌我实力对比优势发挥到极致。
从此基础上,电影几乎从头打到尾,前半段突出了短兵相接的奇袭效果,火爆十足;而后半段则突出了时间的紧迫性下,我方侦察排排长遭遇敌方精锐狙击手,火爆与紧张并存,使得电影在叙事层面上,完成了从“面聚焦到点”的转化,如此一来,会更加突出对于角色的塑造。
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群戏,以李东学饰演的侦察排排长为主视角,身边的年轻小兵楞娃、喜欢逗闷子耍贫嘴陕西老乡,冷静但内心痛苦的战地女医生等,个性鲜明的配角绿叶形象,角色刻画点到为止,但层次分明。血有肉的无名英雄形象,他们是可以扛枪扛炮,不胜不退的战士,同时也是有着最朴素愿望的年轻人,想打了胜仗早点回家,想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有的想开个小吃店,卖自己最爱吃的肉夹馍,有的想开个合作社,让精打细算的头脑有用武之地, 有的则想回家教书……
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之,《浴血无名川》也顺其自然地突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使我们对英雄的理解更加人性化,也更情感化。我们仍然崇敬英雄,但我们同样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英雄,李东学他们同样有爱也有惧,但他们仍然会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与敌人的生死对决,最终甘愿化作战友的“第三枪”,而这正是我们时代英雄的心声。在这三重合奏中,历史与当下、英雄与普通人、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共鸣。
对了,《浴血无名川》其实有点类似《斯巴达300》的模式,一场战役中的小队作为核心,只是叙述的工具而已,其余的留给了场面戏烘托。无疑更受当代青年观众欢迎。
对于战争场面的营造上,或许这样的短兵相接的故事,不比很多大场面战争戏,但却非常精悍。因为这部电影整体观感有些类似枪战动作片,在视觉观感上有着很强冲击力。
场面不大,但很激烈,大量手提摄影下,晃动的镜头和滤镜的使用让画面也是有板有眼。从传统烟火效果的营造到后期特效渲染,前者是华语电影的长项,后者是战争片新技能get,连弹道轨迹的用后期CGI技术做了出来,这在以往华语战争片中是比较少见的。烟火、枪械音效和爆破场面等技术细节也极具视觉震撼力,而且还有一个特点,电影的美工极佳,画面滤镜的使用和烟火特效的渲染,画面感极强,再加上这个故事的煽动,让观影过程肾上腺素飙升。
无论是雨夜偷袭补给卡车,还是子弹横飞的火并大战,乃至令人呼吸骤停的狙击对决,电影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残酷的战场,这是《浴血无名川》最大的看点,全新技法拍摄的战争场面,比起我国传统战争电影,如今的战争电影更加偏重商业价值的展现,注重高科技和动作奇观,与传统战争片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渲染显示出了不同的美学旨趣和美学追求。也是本片作为新时代战争电影的全新形象。
《浴血无名川》以非常写实的细节和新颖的视觉手段,支撑起电影的风骨,在残酷至极的战场上,血战中战士的身体倒下来,然而他们的灵魂却依然站立着。电影让我们重新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借助于全新影像技术,该片重新塑造出英雄的志愿军战士群像,在极具真实感的画片中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风采。历史曾这样走过,他们的故事,都是礼赞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