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五四运动,对中国传武是什么态度?

今日适逢五四运动103年纪念日,五四运动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冲击,涉及层面广泛,「传统国术的性质」也一度受到质疑......

1

传统武术的民间发展

中西武术本来都源自贵族尚武体系!

在上古时代,贵族为肉食者,享有荣华富贵,但一遇战事必须最先出战杀敌。

自从,中国贵族社会在春秋战国瓦解后,令「士」化官僚发展和大一统王朝出现。

首先,除了少数胡族政权外,中国大部份时代都是尚文轻武(尤其宋代以来),武术在 「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的情况下,被视为民间挑战大一统王朝的势力,所以历朝推出很多禁兵禁武政策。

因此传武发展,要想在上层社会流行,便需依附儒道佛等理论文化,成为身心合一、修心养性的 「养生学」

反之,在传统军旅应用于 「战场杀敌的传武一系 」,在士大夫官僚污名化和体制的矮化下,成为边缘的一群。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涉及理论文化和内家论述的传武文献较易普及,而涉及技击实战的一系则在相对压抑中迂迴发展......

而民间也不容许有大型规模的武术培育和竞技发展(少数例外如已具娱乐功能的摔跤发展),否则一律以民拳会党之名遭禁。

而中国传统武术,在古代社会也有相对的社会结构,承载着其发展。

例如习武之人可以开馆受徒、投身镖师、从戎当兵、出任乡勇,甚至加入地方秘密会社。

然而,现代化以来,这种社会结构也在瓦解。

开馆授徒背后所承载的师徒之道不在、军队重心以枪炮取代拳脚兵器,习武之人为了维生,不得投身其他不同行业。

电影《一代宗师》,一线天这一角色,放弃传统政权体系内担任特务角色,甘于来到香港当一个理发员,也在诉说这个当代江湖变迁的轨迹

2

回到五四 传统武术现代化

就算未到抗日时期,早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政治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相结合,鼓吹「科学」和「民主」,已经开始对传武作出反思。

虽然大力批判传统中国文化,尤其孔文化,但其反响也引来一批热心国学的学人整理国故。

近年中国重新兴趣儒家新文化和重倡孔学,令五四的评价开始又有新的走向。

回顾五四当时,对传武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当中极端者如鲁迅,全面否定传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而主张放弃国术;

另一边厢,主流的声音都是主张改良传武国术,摒弃当中迷信或难以科学解释的部份,主张尚兵张尚武,鼓励中华民族全民尚武,由强身健体之学转为军事实战之学。

这段其间,传武的参与者阵容可谓是近代国术史的黄金阵容,这一代人也开始传武赋与现代新意义:

1、传武成为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一部份。面对内忧外患,出现了「国术救国」的口号,精武体育会成立,主张国术不分南北,一致用来救国;另一方面,文坛亦出现了以国术打败洋人的武侠小说或新闻花边报道,当中如霍元甲战胜西洋大力士,便是当中炒作事例;

2、本来在明清时代已臻成熟发展,出现分门立派的武术体系,开始不分派系南北,务求实用,培育新民;

3、武术初步走向竞技化,1936年中国武术队便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另一方面,一些自清代以来出现的保守价值继续流传。绝学传男不传女、不传外人、地域圈山头主义等等,未及批判。

上述的发展,有互相抵触之处,难以说哪方占上风,但均影响传武现代化。

笔者要强调,民国这阶段传武现代化摸索期,是在动乱中在短短三十年间进行,当中对传武价值整理,笔者认为未见成熟。

3

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后

建国后,亦有大量武术拳师因政治原因而流到香港和台湾,再加之特殊背景,以及对「套路」的推广,其他体系更趋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格斗比赛与技术开始渐次引入国内,1981年以后国内开始出现「散打」搏击竞技运动。

传武的现代化,正式走上一条竞技化的道路,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有关身心合一,修心养性的论述相对古代和民国更进一步淡化,技术部份开始被单独放大讨论,形成了讲究美感的「套路」和讲究搏击的「散打」,有论者指「被分解的武术」,才是现代武术最典型特征。

小结走笔至此,笔者想指出,传武在古代社会数千年来,在长时期大一统和崇文抑武的背景下,主流以身心合一或民间表演的方式发展;

近来以来,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但新的结构仍在成长中。

当代中国,仍然走在现代化的急变进程中,若回到五四那一代人的考虑,我们在扬弃糟粕,让传武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例如现在的竞技化),如何保留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习武者其中一个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小山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