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布机,MG-42通用机枪小简史

MG-42通用机枪

文中的MG,是德文Maschinengewehr(机械枪械,机枪)的缩写。在一战中,协约国吃了德军机枪的大亏。光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协约国发起冲锋的第一天,大批士兵就被德军机枪的交叉火力像割麦子一样撂倒,这一天,协约国伤亡近6万。

一战后,协约国不忘在限制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中加上了不能制造重机枪的条款。但德国人有办法,既然限制重机枪,那么就搞个中型机枪,而且走两个途径。一是在德莱赛(Dreyse)M1918重机枪基础上进行改进,将水冷枪身改为气冷并做减重设计。该枪于1928年进行测试,并命名为MG-13,意为1913年的东西以迷惑协约国。二是由莱茵金属注资瑞士的索洛图恩把新机枪的设计任务交给对方。实际上负责设计的还是德国设计师刘易斯·斯坦格(Louis Stange,MG-13也是由他设计改进)的团队,研制出的新机枪被命名为MG-30。

MG-15机枪

MG-30机枪

1934年,毛瑟公司的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Heinrich Vollmer)又把MG-30进行改进设计出MG-34。MG-34使用毛瑟7.92X57枪弹,采用弹链或弹鼓供弹,长度约1.2米,射速800-900/分钟,射程200-2000米。MG-34重约12公斤,可由单兵携带作战,又可以装三脚架作为重机枪使用,所以被称为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装有三脚架的MG-34

东线战场上的MG-34,充当支架的士兵手持的是一支苏制SVT-38

1935年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后立刻开始装备MG-34。这种轻重两用,各项性能又领先的机枪在当时算是最先进的。虽然MG-34已经很优秀,但也有生产费时,成本高的缺点。而且大量采用切削工艺使得原材料浪费严重,不利于战时的大规模生产。

针对MG-34的缺点德国又进行招标,沃纳·格鲁纳博士(Werner Gruner)的设计脱颖而出。沃纳·格鲁纳(1904-1995)是枪械方面的小白,他的专长是机械加工和钣金。通过一番努力的恶补和请教相关人士和士兵,他在MG-34基础上改进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二战后格鲁纳去到苏联,50年代初回到德国后从事农用机械方面的工作。新机枪被暂时命名为MG-39,于1941年完成测试,经最后的小修改1942年开始投产,更名为MG-42。

MG-34(上)和MG-42

MG-42的一大革命性创新是枪身,枪管散热套等部件大量使用了冲压工艺,这也是拜格鲁纳的专长所赐。MG-42的生产缩短到75工时,比MG-34少一半。原材料消耗约27公斤,比MG-34少四成。单位成本也减少到250马克,比MG-34少四分一。

MG-42的射击采用枪管短后座滚柱式闭锁方式,说起来好像有点复杂,找了几张动图,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

MG-42的射击原理示意图

MG-42的射击原理示意图

MG-42的射击原理示意图

MG-42另一特点是射速高,能达到1500发/分钟,一般是1200发。高速射击的声响已经让人分辨不了每次击发的节奏,听起来是连贯的,在远处听,就像是在撕一块麻布。所以MG-42也得了撕布机,希某某的电锯等外号。

MG-42通用机枪

MG-42的高射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发射大量弹丸,以密集火力达到杀伤和压制的效果。但高射速带来了弹药消耗巨大的毛病。在战斗中德军射手大多采用短点射方式,德军作训手册中也禁止把弹链一次打完,要求射手把射速控制在500-600发/分钟。高射速也容易引起枪管过热,MG-42的枪管更换很方便,扳开抛壳窗前方的扳机,也不用戴手套,随便拿个弹壳就能把枪管给拽出来,然后换上新的,合上扳机,熟练的射手只用三五秒就能完成。反倒是重新装弹链还久点,盟军也经常会趁MG-42换弹的时机发起反击。

MG-42的枪管更换

连续发射的MG-42

外国军迷在射击双联装MG-42

MG-42服役后的事不用多说了。从诺曼底的海滩,到北非的沙漠和苏联的冰天雪地,MG-42在战场上收割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MG-42在战争后期也还改进中,被许多国家采用,并对战后很多机枪的设计产生影响,成为一代经典,据估计MG-42包括改型和各国仿制的数量超过40万挺。至今,伊朗等国家依然装备着MG-42的改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