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票房堪忧,今天想为这部片说句话

一个假装是波斯人的犹太人;

一个自称是个厨子的纳粹军官;

一门用2840个集中营囚犯的名字创造的“假语言”;

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个值得一看的故事。

文|鸽子

据说,每部电影都有它自己的命运。

有的电影,实力不弱,但似乎总差点运气。

比如这部——

去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口碑大爆,被不少人看好冲击奥斯卡,却因为申报国(白俄罗斯)与主要出品公司国(俄罗斯、德国)不匹配,无缘申报。

国内引进,3D科幻大片夹击之下,上映九天,票房刚到2000万。

可不管获奖与否,票房高低,这部电影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有人说它是本届奥斯卡最大遗珠,有人称它为俄罗斯版《辛德勒的名单》。

它就是——

《波斯语课》

豆瓣 :8.2

⚠️剧透请注意⚠️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法国,德国纳粹正开展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

整车的犹太人,被拉到小河边枪毙。

一个叫吉尔斯的人,耍小聪明自己倒下,被官兵发现。官兵正要补上一枪,吉尔斯大喊: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波斯人!

巧的是,一个叫科赫的上尉正在用10罐肉罐头作为奖励,寻找一个波斯人。

他们半信半疑地把吉尔斯带回营地。

可他根本就是个犹太人,怎么能瞒天过海?

他有一本波斯语书,是在刚刚那辆运送犹太人的车上,用一个面包换来的。

这桩怎么看都亏本的生意,此时却救了他的命,他谎称自己叫雷扎,也就是那本书真正的主人。

还随口编了一段波斯语,并称自己不会读写,只在口语上使用,暂时骗过了上尉科赫。

但也得到了科赫的警告:骗我的人可不会有人什么好下场。

吉尔斯被分配到厨房帮工,工作完成后,就去给科赫上“波斯语课”。

为了活着,吉尔斯必须自己编造出一些波斯语单词备用,厨房的叉子,盘子,面包……都成了他最先编造出的单词。

最难的是,他不但要编,自己也要牢牢记住。

科赫这个人,不好战,但挺好学。

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一天学4个单词,一周24个,一个月96个,一年可以学1152个单词,战争至少持续两年,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至少可以掌握两千多的词汇量,足以帮他完成他的梦想。

这个纳粹军官的梦想是什么?

等战争结束,他想去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餐厅。他有些骄傲地向吉尔斯讲述自己的经历,12岁开始在餐厅做帮厨,十年后成了主厨。那是一家很大的餐厅,每晚要接待150名客人。

一边是科赫勤学好记,一边是吉尔斯不断“创造新词”,本来相安无事,但有个叫马克斯的下士,始终觉得吉尔斯就是个犹太人,还专门和科赫说了一次。

科赫虽然没全信,但也埋了怀疑的种子,一转头,他给了吉尔斯四十个单词要他翻译,说自己想快点进步。

吉尔斯慌了。

一天的工作根本没什么空档,编四个单词还好,四十个怎么办?尤其是,他还要把它们牢牢记住,不能记混。

他决定开溜,留下来横竖是个死,跑出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逃跑的机会也正好来了。

那个叫马克斯的下士,他怎么看吉尔斯都不顺眼。

马克斯喜欢的女人史托弗在科赫那誊抄罪犯的名录,刚被通知这项工作要交给吉尔斯了,他自己去科赫那举报吉尔斯又吃了瘪。

他决定给吉尔斯一个逃跑的机会,因为,没有人能活着逃出集中营。

吉尔斯果然中招了,出去倒泔水,马克斯故意走开,吉尔斯疯狂跑了一阵,又被人劝了回去,这条路也行不通,往东是雷区,往西是沼泽。

于是吉尔斯推着泔水车,又回到了营地。

等待他的,跟雷区沼泽也没什么区别。

科赫给了他四十五分钟誊抄犹太囚犯的名单,四十五分钟之后,就教他那四十个单词。

抄着抄着,吉尔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把名单上的那些名字做为词根,编出了那40个单词,有依据,有对照,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他再次躲过一劫。

可时间长了,还是难免出纰漏。

一次军官们的户外野餐,科赫随口问起吉尔斯:树在波斯语里怎么说?

正在切面包的吉尔斯一个不留神,说了和面包一样的单词。

科赫自觉被骗当场翻脸,把吉尔斯打了一顿,并命令马克斯把他送到采石场干活,并且“不要让他好过”。

吉尔斯的小身板没几天就扛不住了,昏迷中的他已经开始胡言乱语,负责看管的下士觉得事有蹊跷,叫来科赫辨别,科赫听出来,吉尔斯在用只有他们两个人听得懂的“波斯语”说:妈妈,我想回家。

科赫彻底相信了他。

可导演怎么会让观众悬着的心放下来?

没多久,马克斯在新的俘虏中发现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就不再往下剧透了,想看的可以买张票去电影院看,下面来说说剧情之外的东西。

吉尔斯的扮演者,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江湖人称纳老师,17岁出道一夕成名,最具标志的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如果你没听过他的名字,或许听过他出演的电影《每分钟120击》。

《每分钟120击》

科赫的扮演者,拉斯·艾丁格,德国人,爷爷参加过二战,爸爸在战争中出生。

他觉得,像《波斯语课》这样的电影对于我们铭记历史,阻止历史重演非常重要。

他在剧中饰演的上尉,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纳粹军官,他在剧中一次次救下吉尔斯,会给他留肉罐头,自称“只是个厨师”。

很多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震惊:天呐,我竟然有点同情科赫了。

有人质疑,电影是不是在美化纳粹?是不是把纳粹演得太像个人了?

拉斯·艾丁格说,有部电影叫《帝国的毁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有一些人很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把希特勒演得太像个人了。

电影《帝国的毁灭》

拉斯·艾丁格也不喜欢这部电影,但他觉得把希特勒演得像个人非常必要。

很多电影把纳粹表现地单一、机械、恐怖,表现成无情的杀人机器,可他觉得人性与杀戮的冲突非常必要。

这点与导演瓦迪姆·佩尔曼不谋而合,这个拥有犹太血统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们不该忘记这些纳粹也是人,他们有所有的人性,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使他们的行为更加可怕。

电影中科赫在有一次救下吉尔斯后跟他说:你难道甘愿和这些无名之辈一起去死吗?

吉尔斯说,他们不是无名之辈,只是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不比你差,最起码,他们不是杀人犯。

而这时的科赫说:我不是杀人犯。

他每天坐在办公室,负责给其他的军官准备饭,就像吉尔斯说的,他没杀人,却让杀人犯吃好喝好。

这也就是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概念——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

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科赫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戮,却成了纳粹流水线中重要的一环,让纳粹的车轮滚滚向前。

他从事的工作与杀人不相关,却对窗外的杀戮无动于衷。

学到的2840个“单词”,是一个个逝去生命的名字,他却曾用他们做过一首关于”和平”的诗。

何其讽刺。

历史面前,没有人有权盲从。我们应该保持良知和反思,抵抗“平庸之恶”。

而这堂“波斯语课”,绝对值得你的一张电影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