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里讲:“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节气,露珠早已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以后气温不断下降,是伤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便秘、急性胃肠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肠胃病、痛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节气。
寒露之后,天气渐渐转寒,尤其入夜之后寒气更甚。我国民间,有“寒露脚不露”的养生习俗。
天寒露重,尤其需要注重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1、日常暖脚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
手足本就属于人体末梢,尤其双脚离心脏最远。
双脚血液供应较少、血液流速缓慢,又少有脂肪覆盖,难以抵挡寒气的侵袭。
且脚部穴位众多,受凉易致人抵抗力下降,使病邪乘虚而入。
虽说“春捂秋冻”,但也应当分清部位。
秋季穿着,还是要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
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穿暖和点。
上衣可以慢点加,出门预备一件外套,冷热可以随时调节。
尤其是建议大家,趁着假期把棉拖鞋找出来,换掉夏季的凉拖鞋。
寒露之后,就不要再穿露脚的凉鞋了。
自寒露起,天地间的寒气日渐加重。
尤其是夜晚,如果睡觉时有开窗的习惯,会有更加明显的感受。
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八月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思是,古人在寒露时节,睡觉时会注意让足部保持微热。
以便帮助阳气收敛归根,不让下肢寒冷僵硬。
这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人体正常的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的。
夜里阳气最弱,而脚底又是保全人体阳气最关键的部位。
把脚保暖好,才能使身体适应昼夜温差的变化,有效抵御外寒的侵袭。
2、睡前泡脚
《黄帝内经》记载:“入秋后,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
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也坚持“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
这里的“一盆汤”,指的就是热水泡脚。
脚下神经末梢丰富而敏感,睡前泡脚能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加快。
经常手脚冰凉、痛经的人,坚持泡脚,可以驱寒祛湿、改善气血、缓解痛经。
家里有老人风湿骨痛、关节痛的,每天泡个脚,可以缓解关节炎、老寒腿、神经发麻的状况。
平时气虚、体寒的人,泡脚能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
对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减轻肌肉酸痛、增强人体免疫力,也都具有一定的功效。
泡脚应在睡前进行,水温在40℃左右最为适宜。
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即可。
时间过长会引发出汗、心慌,以微微出汗为宜。
选择较大、较深的木桶或搪瓷盆,让水面能没过小腿最佳。
泡脚桶要保持清洁,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外伤、皮肤病的人群不宜泡脚,以防止感染。
泡完脚后,还可以抽空按摩脚心,以达到激活体内阳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