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杨林:传统笺纸与我的笺纸书画创作

​蓝鹰书画专注于文化领域,书画传播推广领先品牌。

图/文:杨林

在古人留下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我特别喜欢信札、便笺类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作者为了书法所写就,而是个人心曲的传递,信手而为,自然生动,艺术价值更高,与当今为了书法展示而创作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时的信札,是人与人之间远距离交流的主要手段,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书作就是古代的一封信或便条(如图)。

▲杨林 仙山楼观图

▲杨林藏 方兆槐书札

▲杨林藏 康裕生源号书札

▲杨林藏 奎明书札

▲杨林藏 黄振华书札

▲杨林藏 日本书札

▲杨林藏 赖少其信札

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奇葩,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尽管日本等国亦有书法,但无法达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书家如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等,都留下了诸多信札类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非常值得我们珍视。

现在我们用笔在纸上写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在纸没发明之前,主要写在骨甲、竹木、绢帛等等之上,极为不便。自从纸的发明与产生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丰富,对纸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麻纸、皮纸、宣纸、高丽纸等等便应运而生,笺纸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诞生的重要产物。笺纸简而言之,就是题诗、写信等使用的精美纸张。既然是精美纸张,就少不了与书画相互交融,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

中国笺纸历史悠久,从产生开始,便与审美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地发展着。据史载,南北朝,皇家、贵族已使用花色笺,但尚未普及。唐宋,已于文人墨客间广为流行,品种增多,如染色、砑花、印花笺等,并出现著名品牌薛涛笺、谢公笺等。明清,得到极大繁荣,使用更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形式精美,内涵丰富,给人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至今还可见到当时著名老字号如南京十竹斋、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制作的笺纸精品,如雕版、饾版、拱花、水印笺等。如今笺纸俨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笺纸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是书画、纸张、印刷术综合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对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的完美体现。它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缩影。

在前人留下的笺纸书法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之谦与吴昌硕。尤其是赵之谦,对近现代书画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留下来的信笺较多,所以有人把他的信笺单独归为一类,细观这类作品,用笔丰富,随意随性,变化万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如图)

▲赵之谦书札3通

中国书画是世界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可以把笔墨拿出来独立欣赏的艺术,如八大山人笔墨中所表现的特有的冷寂孤傲,吴昌硕笔墨中所蕴含的特有的金石趣味等等。

近年来,我十分喜欢笺纸书画,亦关注笺纸的使用与发展。由于一直有收藏各种老纸、老文书的习惯,对其中的便条、契书之类的民间文书尤为钟爱,它们和书札有诸多相关的地方(如图)。

▲杨林藏 嘉靖契书

▲杨林藏 清 民国便条各一札

▲杨林藏 乾隆契书

▲杨林藏 京广洋货便条

▲杨林藏 光绪契书

目前己有许多厂家专门研究生产各种颇有特色的花色笺纸,我偶有所玩,相当有趣,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即作品的唯一性。因大量印刷制作而成的笺纸,太过雷同,只有形式而缺少深味,没有太多的艺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便尝试着为自己量身制做了一些专属的笺纸。我的这部分笺纸作品,每张各不相同,都是独特的艺术品。首先,选择几十年前且花色品种丰富的老纸作为底纸。其次,以纯手工对底纸进行加工,主要采用流彩、泼彩、积彩、拓画、压花、喷色等手段。再次,根据底纸画面的启示,创作出一幅新颖别致的书画作品。这其中有许多的甘苦,更多的是收获。在此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近期创作的部分笺纸作品。

《终南阴岭秀图》。这是一幅用多张纸拓染的最下层底纸,由于纸张层数多,墨色不易渗透,而且用的是宿墨,因此产生了一些沉积,而造成斑斑点点、苍苍茫茫;仔细观看,仿佛若隐若现的山形,掩映在白雪茫茫的苍山云海之中,这正是我印象中的雪后苍山景象。于是根据画面补绘亭台楼阁,点染树石云海,让山色与天空浑然一体,再题上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一幅偶然性很强且意趣十足的雪景山水画就此完成(如图)。

▲杨林 终南阴岭

《敦煌遗韵图》。这幅画的创作,似乎有点天意。某日,偶然翻到多年前不经意的一张流彩与拓印的纸,猛地让我想起敦煌。

说到敦煌,印象中就是斑斓的岩彩与飞天。当我看到底纸上的色彩与流动的韵律,敦煌遗韵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兴之所至,便将莫高窟标志性主体建筑九层楼阁,与周边的山石岩土有机衔接,组合成完整的画面,形成流动的韵律美,笔墨灵动自然,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如图)。

▲杨林 敦煌遗韵

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因此与这幅画的整体效果特别谐和。从远处观看,满纸的斑斓色彩与飘动的流云浑然一体,宛若仙境,正娓娓向我们讲述古老的敦煌故事。

敦煌是一座艺术宝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是敦煌的象征。敦煌莫高窟艺术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其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生动,色彩之绚烂,艺术之高超,都超越前代。此笺就是要在这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表现出墨彩流香的意境。作品完成后,创作的情绪还久久地沉浸其中。

《秋韵江南图》。这是一幅江南圩区的小品。江南圩区水乡之美,是中国画家十分喜爱表现的景致,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宋文治都喜写此类作品。该作虽小,但气象不可小,因此我吸收了李可染的笔墨与构图,以比较粗放的笔墨线条,一气呵成完成了这幅笺纸小品。秋天是大自然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该作能让观者在墨彩相互渗化中,品味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江南水乡秋韵的交相辉映(如图)。

▲杨林 秋韵江南

《虚空落泉图》。此画是充分利用流彩、泼彩、积墨技法,及纸墨自然流露出的韵味,所完成的作品。而山石、流云、树木、瀑布、溪流天然浑成,且占据画面的主体部分,再在右下方画一隐者于草亭依杖观瀑,点明画面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

▲杨林 虚空落泉

《碧云天黄叶地图》。这是巧妙利用宣纸的拓印效果,以笔墨点缀杂树,而组合成的一幅山乡秋景。满纸被一片金黄色的氛围所笼罩,右上角的小片白色是画面的亮点与气口,山涧中似乎荡漾着飘渺的云气,泉水正缓缓地流淌着,好一个“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如图)。

▲杨林 碧云天黄叶地

《水车图》。此图表现的是江南山区农耕水车的场景。农耕时代的水车,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现在的中国农村,有些地方还可以见到。这种农耕时代的产物,完全符合中国画所表现的主题。我用泼墨写意由上而下画了大面积的溪山,墨点雨点相互交融,流动的墨色中云烟缥缈,如溪山中的狂风骤雨,带来充沛的水流,涌向山涧,水车欢快地转动着,极具动感,而着墨不多的崖石、水车、溪流,实乃画面的点睛之笔,再题上梅尧臣《水车》诗:“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倾成下流,损少以益甚。汉阴抱瓮人,此理未可谂。”整件作品在气势磅礴间,又饱含着人文情趣(如图)。

▲杨林 水车图

目前书画创作中,很多人都在追求大,以为国画、书法作品越大越好,展览效应强,小作品少有关注。其实古人的很多精典作品并不大,却留芳千古。小作品往往适宜精雕细琢,表达思致和意趣,更易上手把玩。笺纸小品是诗、书、画、印缺一不可的整体,是文人书画的重要特质。而我的笺纸创作,则注重于中国画方面的拓展。古人的花色笺图案大都较淡,且在次要位置,而我的笺纸创作很多是以画为主,再根据画意去题诗,所以更似一幅诗书画印的小品创作,这是笺纸文化带给我的启示。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文化的传承。我坚信,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笺纸书画别有洞天,欣赏它的人会越来越多,能够为此做出贡献实乃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如图)

▲杨林 梅花图

▲杨林 东篱秋色

▲杨林 霜风飒飒

▲杨林 新五牛图2

▲杨林 山亭观岚

▲杨林 留得三秋雨

▲杨林 丹崖之亭

在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当下,笺纸的实用性已大大削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品,更需要赋予它深层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追求,留住它的文化精神,在小品书画中注入文人气息,让中国的笺纸书画笔墨留香,代代相传。

▲杨林 百尺烟中紫翠分

▲杨林 飞雨斜侵

▲杨林 寿桃图

2021年春月杨林于鸠兹

“松柏山坊”书画笺,注重传统笺纸书画的发掘与整理,致力传统笺纸书画的继承与创新。每一枚笺纸,从纸张的选择到底纸的制作,纯用手工,多种技艺并举,因此别具一格。每枚底纸制作成功后,再根据笺纸的不同效果,手绘成一幅完整的笺纸作品,是偶然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精品。

▲杨林 小掩柴门

▲杨林 大河泛舟

▲杨林 水轩花榭图

▲杨林 山如碧浪

▲杨林 清霜

▲杨林 竹里清风

▲杨林 渔舟隐映

▲杨林 一雨洗碧空

▲杨林 虚阁晚凉图

▲杨林 湖光山翠

画家简介:

杨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黄岳画院院长

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

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

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泠印社主办)

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泠印社主办)

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

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泠印社)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