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发声,院士背书,1月31日深夜,双黄连“有幸”见识到了国人强大的购买力。短短几分钟内,各大线上平台全部显示无货。线下的24小时营业药店门口,人们排起了长龙,将“少出门”“不聚集”的防疫提醒抛到了九霄云外。
辟谣和跟进报道来得倒也不迟,“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的消息在次日迅速刷屏。但深夜消息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传播杀伤力。
从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到福岛核泄漏后的加碘盐,再到今天的双黄连,接二连三上演的当代大型刻奇告诉我们一个更魔幻的现实,人的记忆可能只有7秒。
从心理学角度看,比起疫情本身,“未知”和“不确定性”更容易让人恐慌,某种意义上,双黄连成为一根稻草,让普通人在疫情的漩涡中找到一丝确定性。群体不善于推理,却又急于行动。疫情凶猛,人心惶惶。听风便是雨的人大有所在。“吃了总比不吃强,万一有用呢?”至于双黄连的副作用,比起染上新型冠状病毒,上吐下泻似乎也无妨。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他看来,群体行为的走向,全看环境如何。而在当下的舆论场,专家和央媒的声音显然更具穿透性和权威性。媒体直击防疫一线,及时报道防疫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消除民众不安,推动防疫进展,有积极作用。但抛去常识,只考虑传播量,不顾传播效果,就容易走偏。双黄连长期在中成药口服剂不良反应中名列前茅,药品说明书也提醒有多种副作用,特殊人群慎用。忽视这一点,是昨夜报道的原罪。
回归到个体本身,对于病毒和疫情,还是得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草木皆兵和放松警惕,都不可取。在还没有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治疗的情况下,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依然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这是目前最大的确定性。当然,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绝非易事,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下次双黄连再出来,大家长个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