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星期五 北京
在京东买了五本书,很快就送到了。其中两本是两个年轻人(中年?)写个人饮食记录的,翻了一下就放下了。不太喜欢。另外三本都是外国人写的,比较厚,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看完。当然期间还会穿插着看其他一些书,把以前看过的一些书拿过来重新看一遍,或者挑重点看看。人老了,记忆力真的不行了,很多书看一遍基本没记住什么,只是笼统的知道这本书说的什么事。也许冯唐说的是对的,不一定死记硬背,知道知识在哪里,用的时候找得到就行。冯唐是才子,读书过目不忘,这样的人我知道的还有一个,我的老师徐小平。上大学的时候读书,第一遍印象最深,还能记住很多知识点,现在只能是翻来覆去的磨,慢慢记住了大概。
西敏司的《饮食人类学》看得太费劲了,好多东西没看懂。也许是写的太学术了,也许是翻译的不够接地气,废了很大的力气才看了60页,而且里面说的一些概念还没搞懂,这样读下来懵懵懂懂的。不过他的这段话让我有些感触:“食物偏好一旦建立,通常不容易再改变。我们难以想象中国人不吃米而吃面包,俄罗斯人不吃黑飨面而吃玉米。这类口味偏好深植于根本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而且绝对不仅是为了食物里的养分。但是这些口味,也要从另一个同样明显的现象来加以研究:这些偏好,即使已是饮食的一部分,有时候说戒也能戒的一干二净。老实说,在日常饮食里加入新的项目,比除去旧而熟悉的项目要更常发生。”(西敏司《饮食人类学》P22)这段不长的论述,有几层意思,1、一方水土一方人,饮食风味特点是族群认同的有效方式,你吃什么就是什么人。2、饮食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饮食特色就是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3、基本饮食习惯的顽固与接受追逐新奇饮食的兴趣在人类饮食行为中并行不悖,同时发生存在着,为饮食文化发展和丰富提供了有益的氛围,也就是餐厅酒楼不断更换菜单的原因。
上午向春晖要了李锦记豉油鸡汁,晚饭时贝贝做了豉油鸡腿,这是她的拿手菜,也是珠珠爱吃的菜。我对白条鸡有一种天然的抵制,虽然闻着挺香,还是没有把筷子伸过去。不过晚餐还有我超级喜欢的西红柿炒鸡蛋,皮皮虾炒小白菜和香肠,这三个菜足以让我美美的吃了晚饭。
晚饭后凤凰网采访,让我谈谈对海底捞涨价、道歉的看法。我觉得这是海底捞的市场推广妙手,一涨价一道歉,就是一次绝妙的营销活动,其广告效果、吸睛效果,超过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广告宣传。恨也好爱也罢,让你记住就达到目的了。你以为消费者那么记仇?不会的,过几天就会忘的干干净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