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告别“蚁族”生活返乡的他们,过得好吗?

离开故土不舍得,留下来肚子饿,昔日农村困难群众守着故乡两眼泪。精准扶贫以来,路宽了、电通了、山绿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转起来了,乡不再是回不去的乡,而是承载着人们对于家和生活期盼的热土。不用去远方,在家门口就端起金饭碗,归去来兮,田园真美!

在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圩分公司生产厂房,工作人员在马达生产线上作业(2020年6月9日拍摄) 陈泽国摄/本刊

在城市“蚁族”和返乡族之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靠着敢闯敢拼,曾经的“穷光蛋”,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

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等已成为村民们拓展销路的新路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柳王敏

“第3个年头、3分钟、3000元左右。”对于现在的生活,从广东返回湖南老家的赵春花用3个“3”总结,这分别是她从大山里搬下来的日子、从家到工厂的步行时间、月工资。

“跟以前的穷苦日子相比,现在好太多了!”她说。

在城市“蚁族”和返乡族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和赵春花一样选择了后者,曾经迫切离乡远奔的年轻人,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寻一条“好出路”;现在,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完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在减少。

返乡,正成为乡村青年们的热门选择。

  家门口上班

赵春花的家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江华县位于南岭北麓、湖南省最南端,与广东、广西两地接壤,瑶族人口众多,被誉为“神州瑶都”。

当地县志记载,江华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708座,群峰叠嶂,山体连绵,构成苍山如海的地貌景观。记者行走在江华的崇山峻岭间,四望空间狭小,部分高寒山区地段,终年云雾缥缈。

赵春花曾住在海拔近千米的东冲河村。“进村无导航显示,上山的路坑坑洼洼,很多人根本不敢往窗外看。”

迫于生计,赵春花很早就去了广东务工,“工作不稳定,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来回坐车要转好几趟。后来返回家乡,只能在大山里种玉米和红薯,收入来源少。当时就想着,能够在家门口上班多好啊。”她说。

山岭阻隔着东冲河村的脱贫步伐,210户758人中曾有贫困户139户578人,贫困人口超过76%。

搬迁下山,成了改变生活的第一步。2018年以来,受益于国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东冲河村符合搬迁标准的有116户,其中112户搬迁至大圩镇上,赵春花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激发脱贫的内生动能,成了搬迁下山后的新课题,江华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产业,稳定就业。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动对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江华县优化营商环境,打出“组合拳”,定位于“小家电之乡”“动力之城”,一大批上手快、投产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于各乡镇,有效解决了就近就业难题。

2020年6月,随着大圩镇马达加工厂正式开工,赵春花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和她一起工作的东冲河村村民,有近40人。

“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好”,谈及将来,赵春花不再迷茫,感到动力十足,她准备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原本“贫瘠”的命运,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创业搞生产

寒潮来袭,窦平均的沃柑下苗计划暂时搁置,望着漫山遍野挖好的四五千个小小土坑,窦平均眼里满是希望。

家住湖南省祁阳县羊角塘镇高井村的窦平均,今年47岁,因家境困难,他曾辗转于广东、云南等地务工20年。“在外打拼这么多年,生活却不见起色,反而欠下不少债务。”

2014年,窦平均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眼间,父母已年近九旬,年少的孩子需要陪伴,2015年,窦平均回到了故乡。返乡后的窦平均做过校车司机、卖过水果、打过零工,“没挣到钱,生活基本没多大变化”。

在不断的摸索中,窦平均逐渐认识到,想要生活有大改变,必须要放开手脚,勇敢闯一闯——“家乡有这么多荒地,为什么不利用起来?”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窦平均筹集了3万余元,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100多亩荒地种植西瓜,开启了他的“甜蜜”事业。

“乡镇和村里的干部经常来田间视察、指导。”窦平均说,经过两年的种植摸索,加上2020年夏天采摘季持续多天晴热少雨,西瓜种植迎来大丰收。

窦平均算了一笔去年的“丰收账”:土地租金每亩80元,总支出接近1万元,付给工人工资4万元,瓜苗和肥料等成本2万余元,总收益有19万元,除掉其他零碎支出,净赚了10万元。

曾经的“穷光蛋”,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农忙时,一天最多雇了14人下田劳作。”窦平均说。

西瓜种植收益不小,然而有了水果种植经验的窦平均敏锐地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能“年年种、年年丰收”,必须要实现水果轮种,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2019年,窦平均主动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用于改种沃柑。沃柑3年才能挂果,这期间西瓜还可以种两年,正好实现有效衔接,目前沃柑苗已经选好,预计在春节前可全部种下去。

昔日的荒山,如今成为致富宝地,窦平均的日子好转了,家乡也在发生变化,乡村小路硬化,村容整洁,路灯亮起来了,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阔步前行。

  致富新思路

在高营苗寨村民看来,46岁的龙开安不仅猪养得好,手机短视频也玩得溜,他的抖音账号目前有7万粉丝,已陆续更新了800多个短视频,大部分都是关于自己在苗寨生态养猪的,最早的一条发布于2017年11月。

高营苗寨位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地处云贵高原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大山里自然环境优美,有生态种植和养殖的好货,却卖不出好价钱。”在大山里长大的龙开安,很早就外出务工。

步入中年的龙开安,面临家庭变故,女儿身患重疾,仅靠他返乡种地、做零工糊口的家庭,曾经十分贫困。“那几年,两个小孩有病,借钱治疗欠了一大笔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龙开安说。

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龙开安夫妻俩承包了周边的水田、山林,开始规模化生态养猪、养鸡。2015年,在当地政府帮扶下,龙开安成立家庭农场,开启了他的脱贫致富之路。

“美好的一天从早上喂猪开始。”2020年底,龙开安一大早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短视频,画面中,他坐在一群猪的中间,手持镰刀,将一个个红薯切开,随手扔在地上给猪吃……

“2020年出栏鸡1000多只、猪200多头。”2020年疫情期间,他开通网络直播,实现同城卖货,如今他的猪肉已经卖到了长沙、苏州等地。

在龙开安的带动下,高营苗寨如今规模化养殖户增至4家,大家共享养殖经验,互通销售信息,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已成为山民们拓展销路的新路径。

群峰苍茫间,冬日的冷风打着旋儿,但阳光已经朝着这群返乡人,明晃晃地洒了下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