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英雄榜里,贾诩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由于他的经历太复杂、才能太出众,以至于被有些历史学家评为“天下第一毒士”。可是,他之所以帮助李傕、郭汜等西凉悍将实现“惊天大逆转”,将汉庭最后的尊严跺于脚下,实则是为了“自保”。
评论:做人要厚道,一个人本就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如果不是王允容不得西凉人,也不会有这惊天巨变!清朝著名学者钱大昭也就评此论过:“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应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它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这就好比高考,比较的是七门科目的总成绩。最后选出来的一定是四平八稳、综合水平最高的人才。这种套路放在太平盛世是适宜的,因为落选的人才也闹不出什么动静来。可是,如果放在乱世,这套思路就会把一些有特长、但有瑕疵的俊杰排斥在外,白白给对手恭送良才。试想一下,如果刘邦按照“德才兼备”的思路来筛选人才,韩信有“胯下之辱”、陈平有“盗嫂之嫌”,凭什么位列高位?可如果没有韩信、陈平的鼎力辅佐,刘邦能打败项羽创立大汉朝吗?
在才智上,贾诩是无可争议的。特别是在识人辩人方面可谓眼光毒辣。他曾经帮助张绣诱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按说双方结下如此大仇,断无投效之理。可是,在曹操与袁绍争霸的关键环节,当曹操实力明显不如袁绍的情况下,他却力主张绣投靠昔日的仇敌曹操。这其中的玄机“耐人寻味”。。。。。。(事实证明:贾诩的眼光每次都是正确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并最终统一了北方。)
正是由于贾诩经历复杂,功过难辨,所以贾诩为人十分低调。一般情况下,他都不会主动出谋划策,除非曹操问计于他,他才会“一语中的”。在曹操为立储的问题彷徨犹豫的时候,贾诩一句话而定乾坤。——“我在想袁绍与刘表啊!”(袁绍、刘表均因为“废长立幼”而造成家族内斗,最后导致整个集团覆灭。)
历史上,能够用一句话而解立储难题的,除了贾诩,只有张良、李光地可以相提并论。(张良的“商山四皓”,李光地的“选子不如选孙”均是一言切中要害。)
最难能可贵的是:深通兵法的贾诩,在曹魏集团占据战略优势的时候,却一再劝说曹家父子不要大动干戈。其理论依据是“无隙可乘”。即孙权与刘备集团全都不是俯首之辈,自保有余。与其冒险求胜,不如发展经济。最后用强大的国力碾碎对手!只可惜,曹操与曹丕均不听贾诩的谏言,结果都品尝了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