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农村教育发展薄弱、发展艰难,是我国教育公平推进中存在的核心待解矛盾。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没有达到预期中的‘让绝大多数乡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很多走读学生来说,撤点并校后出现了‘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同时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严重,撤点并校后仍有很多学校寄宿条件极为简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在本次两会发言中,就农村教育现状以及大规模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如此提到。
他提出,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乏力以及农村优秀教师匮乏、留引困难,同时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等诸多问题,是农村教育中最值得关注、亟须重视的。并建议统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高待遇留引教师,用科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再“怼”撤点并校 建“卫星式”小规模学校运行机制
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中小学开始逐步进行“撤点并校”,旨在调整布局、提高教育效率,但一度因撤并后无法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再度出现了农村学生辍学率回潮。该政策在各地有紧急叫停也有继续推进,甚至关注教育工作的各界迄今对“撤并”问题进行争论。早前俞敏洪就曾撰文称坚决反对不顾孩子现状,强行撤并。
“我每年都会到农村地区进行教育调研,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俞敏洪在今年两会的发言中提到,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未实质改善农村教育困境,提高教育质量,更加重了走读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并加大了城镇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同时对撤点并校后寄宿硬、软件条件的提升也严重缺位。“很多学校的寄宿条件极为简陋。卫生条件差、营养水平较低、课余生活匮乏、生活老师缺位,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课业成绩不甚理想。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学生进城切断了农村儿童与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明的凋敝。”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数量为201633所,比2016年减少7741所,减幅为3.70%。
针对这一问题,俞敏洪建议,统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专门制定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经费上应加大投入,优先保证农村教学点有充分和独立的教育经费。同时,采用“一校多点,捆绑式发展”,建立中心校或中心寄宿学校和多所卫星式小规模学校捆绑发展的运行机制。
优先在农村地区发展教育信息化
与此同时,整体来看,农村教育还存在优秀教师匮乏、留引困难的根本问题。据统计,2017年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4.63%,比2016年提高2.1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为81.10%,城乡差距为10.30个百分点。
“乡村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教学条件落后,薪酬待遇吸引力不足,培训进修机会匮乏,都导致乡村学校教师招聘、留引困难。”俞敏洪建议,提高和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长期任教,对于在乡村教学点任教的老师,在薪资待遇、子女入学、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而就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除了政策引导外,俞敏洪建议,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教师水平,对接优秀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优先在农村地区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直播、录播、‘双师课堂’等新手段,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解决优秀教师和高质量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
俞敏洪还建议,借助科技的力量,在国家层面宏观统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下,保障当前数千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等全面健康发展。
此外,就流动儿童教育“悬空”的局面,俞敏洪建议,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支付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同时,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将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