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军大衣、花棉袄火爆。 光明网 图
一群大学生裹着军大衣笑着走进教室的视频,爆火网络,被百万网友围观点赞,也带红了军大衣。
虽然很难说清到底有多少年轻人选择了军大衣,而且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绝大多数军大衣并不是军品,主要是模仿65式军大衣的劳保用品,应该叫“劳保军大衣”。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大学生花式整活,盯上爷爷辈儿的军大衣、奶奶辈儿的花棉袄。归根结底,是不“绒”易的羽绒服,先“辜负”了年轻人的冬季。
近年来,羽绒服涨价潮迭起,有些国产品牌也贵的让人高攀不起。有人开玩笑地说,“年过30岁,全款拿不下羽绒服”。数据诚不我欺。据统计2014—2020年,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由452元涨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成交价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已经接近70%。
当漫长的冬季来临,本该御寒的羽绒服,价格却涨到让人心寒。保暖效果没见提高,售价反倒一路飙升?买件羽绒服,凭什么不“绒”易?首先必须看清,涨价的锅,不能让“鹅”背。虽说,鹅绒鸭绒有所上涨,可“做羽毛的不赚钱,做服装的赚钱”才是涨价的真相。
与成本端的变化相比,在流量时代,营销成本高企才是国产羽绒服变贵的主要推手。不少国产羽绒服品牌,为了走高端路线,铆足了劲拼营销、请明星、玩联名,一路把羽绒服的价格“卷”上了天。问题是,噱头炒得再热,真保暖才是硬道理。从电商销售数据看,售价过千的羽绒服,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乎,有了军大衣、花棉袄的复古。
不过,如果将时针拨回几年前,彼时不少年轻人还在热衷买买买,将剁手能力标榜为彰显财富与成功的标签。贪慕虚荣、追求“伪精致”,让人陷入虚荣攀比、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时过境迁,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返璞归真,用“人间清醒”的态度,理性捂紧钱袋子。
这届年轻人被指为越来越“抠”,向老一辈人看齐,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各种打折、满减攻略熟稔于心;特种兵式旅游兴起,主打一个成本节约;蹭老年食堂、去夜校占座,到商场只逛不买,实现“市场调研式”逛街自由……
比起剁手消费,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事上。正如网友所述,当你穿上菜场裁缝阿姨量身定制的衣服,才会明白“之前的身材焦虑,错不在你,而是衣服的问题”。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描述过“被制造的消费者”的形象:“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或者说,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他们正在重构一种身份认同,减少冲动消费,购物前三省吾身,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倒也未必一定选择军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