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工作 公共机构应成为“风向标”

作为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我国建筑业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减排目标下,如何打造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成为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建筑施工、运行,直至最后报废的全过程看,2018年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2%,其中建材的生产和运输碳排放约占28%、施工阶段约占2%、运行阶段约占22%。由此可见,建筑领域作为我国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是未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最应该关注的板块。

未来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应分四步走:

一是低碳建筑,推动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建筑节能立法体系、激励机制等建立健全,着力推动当前节能技术跟上我国降碳目标要求,将从顶层设计上助力我国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二是零碳建筑,通过节能材料、节能技术等应用实现建筑零碳化,通过外墙保温围护结构改造、建筑采光通风条件提升等措施做好建筑节能,降低采暖、空调、照明等终端用能需求将成建筑运行期间节能降碳的最好策略;

三是产能建筑,利用创新技术手段,将地热、风能等转换为可储存利用的能量,通过建筑节能,在充分降低建筑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使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其自身运行所需能量,实现建筑产能化。若能逐步实现建筑从低碳向产能过渡,也就意味着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落到了实处。

四是产业产品体系,充分探索建筑节能市场化机制,将市场上的资金引入建筑节能将大幅激励各方开展建筑节能积极性的同时,搭建建筑节能领域上下游全产业链,将分散的电状力量凝聚成一张网,同时完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提升产品的节能质量。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通过集成高性能保温围护结构、带热回收的用能装置,可以实现节能90%左右。而且近零能耗建筑、产能型建筑示范项目也已在多地上马。

政策方面,今年6月初,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明确表示:提升建筑屋顶光伏比例,推广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应用。同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还下发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建筑屋顶类型应安装光伏的比例,且总安装比例不能低于50%。

在政策导向下,公共机构应成为建筑节能降碳“风向标”。 从截至目前官方可查的最新数据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建筑面积约为67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约129亿平方米,占比约19%,但运行碳排放量却高达38%。换算下来,其占到全国终端碳排放的比例约为8.4%。

公共建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场、宾馆、酒店等商业及服务用房;另一类是学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政府办公、科研等公共机构用房。公共建筑中,大部分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机构用房,它们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改善意义重大,且多为政府参与兴办,服务水平高,相对能耗也高得多。数据显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比居住建筑高1倍。因此,从公共机构入手进行节能减排,标杆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公共机构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既有公共建筑要进行绿色更新,既要满足人民对建筑基本使用功能以及对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日益提高的要求,还要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保护纳入绿色更新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对于新建建筑要率先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及三步走路线图建设,进而推向全社会,通过公共机构的引领、示范,树立标杆作用

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建公共建筑约有22亿平方米的增量,到2030年约有40亿平方米增量。建筑行业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全社会经济变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将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减碳的需要及时转化为政策、目标要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