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曾行走在地球上的生物中,猿人是第一批会凝视月亮的。虽说人身上并没有哪个基因明确留有这样的记忆,但在400万年前,确实有一个猿人,望着头顶奶白色的发光体,曾伸出手去,试图触摸那升上山丘的朦胧脸庞。
自从上一个环形山形成期以来,月球已经享受了五亿年的宁静,除了《太空漫游》里克拉克神奇的想象和人类的骚扰,它似乎还没有接待过其他智慧生物。月球看起来就像一个被遗弃的战场,贫瘠,荒凉,由于没有大量空气流动,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就像昨天刚刚留下,这足迹将存在数百万年,甚至,也许比人类的历史都长。
这里没有白雪皑皑的山峰,没有仿佛大地贴身衣服的绿色植物,也没有飘动的云朵,光影强烈的对比让环形山丘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地球上的美学在这里派不上用场,这里的世界是由尘世以外的力量所形塑。这儿不是全然漆黑,地球,这个对月球而言的月球,巨大而明亮,正朝这儿洒落一片光辉。任何物体重量实质上都比看上去重六倍,需要借助离心运动,人类在上头才能解决譬如如厕这样的燃眉之急。
相对于这里,地球的冰河期可以说转眼才过,海洋迅速地起伏,山脉就像黎明前的晨雾般溶解。这里年代久远到不可思议。从第一个猿人向他伸出手臂,到人类第一次踏上它的土地,这时间短暂得好像只是一次呼吸。地球上的生息繁衍,从太空望下去,就像是大海和天空协作下,慢慢净化着的海水。
如果失去参照物,没有日升日落定义时间,宇宙中,时间又是怎样存在的?
如今人类对太空的认知在加速发展。每几年人的认知就得彻底更新一次,百年之后,技术的进步也许相当于过去两千年技术的演进,甚至更长(刘慈欣语)。到时候我们谈论的宇宙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大概比较像神话吧。
1902年第一部关于太空的科幻片里,月球是一个带着人类五官的球。仅仅只是一个球而已。人们通往月球之路,不仅仅是飞翔那么简单,它变得稍微复杂一点,但也没夸张到像今天这样,需要全副武装的地步。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想象可爱极了,月球之旅的工具是一枚导弹,宇航员是穿着地球粗布衣服的国会议员,只需轻轻拉一下绳捻,一个子弹形状的导弹就可以把任何人送往月球。
不仅如此,人们在月球上可以正常呼吸,正常走动,甚至正常睡觉,月球上会下雪,如果太闲得无聊,他们不介意跟月球人打一架。要是打不过,他们顶多钻回导弹里,也不用发射了,月球人像踢足球一样踢一脚,地球人就可以乘着导弹返回地球广阔的海洋。
一个甲子之后的1964年,《最先登上月球的人》这部片里,空间站飞往月球不是靠速度,而是依赖一种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浆糊。是的,你没听错,是浆糊。不过地球人登月的时间被提前到1899年,他们同样遇上了一群月球人,只不过这群月球人更加好斗,远没有1902年那样好说话了。
1968年便诞生了至今无人超越的《2001太空漫游》,人类把目光放得更远,片中那次土星之旅已不再是科幻,美国人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如今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一艘在恒星空间旅行的飞船,不过,它上头没带上地球人。
这部电影诞生的第二年,美国人果真把地球人送上了月球,人类有许多分水岭,其中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站在宁静海上的那一瞬间。从那一时刻起,人类便与上一个时代永远区隔开,探索太空的主题,从此变得庄严肃穆。
在中国的嫦娥飞抵月球的时候,地球上正放着太空逃生片《地心引力》,地球人带着3D眼镜,90分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做一次有一点点逼真的宇宙之旅。
第一个猿人进化成人之后的岁月里,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共有一兆,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说巧不巧,也大约有一兆颗星星。当沉浸在太空幻想里的地球人从影院虚拟的宇宙走出,抬头望向星空,他们会找到自己在天空中对应的那颗星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