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5 星期二 北京
约饭去兰颂,路上车很顺,到餐厅11:30,坐下说了一会儿话,不到12点几个人就吃上了。
这是一家夫妻店,老公原本是个科技男,受不了研究所沉闷的空气,自己又喜欢烹饪,便联合甜品师的老婆开了一家西餐厅。菜品老公设计好老婆审,十道菜枪毙八道之后,剩下的就上课了菜单。科技男厨师做菜很用心,也有想法;审菜的很严厉,更有眼光,加上他们的酒单是我欣赏的侍酒师美玉做的,所以兰颂的出品还是值得信赖的。
午餐的几个菜感觉不错,食材好,配搭适当,很清新的夏季风格。如果不是开车去了,真想多喝一点酒,这些菜喝着酒慢慢品,越到后面滋味越美。
两款欢迎小食
面包和脆片配自制三种黄油
帝王蟹配达氏鳇鱼子酱和鲜制奶酪
黑松露火腿高汤,北海道扇贝薄片,日本和田豆腐。
白芦笋温泉蛋
脆鳞干鲷
小牛胸腺,据说很有保健作用。
清口小食
M9肉眼牛排,酱汁调制很有特点。
第一个甜品
女主人设计的甜品,酸酸甜甜的,好吃,我觉得再简单一点就有些北欧风了。
边吃边聊,这餐饭吃了四个小时,算是一个很正式的午餐了。期间,聊到餐厅定位和推广问题,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对女主人小叶说,兰颂这样的餐厅最好是做厨师,厨师出名了,餐厅也就有名了。她老公科技男主厨有这样的潜质,也有不少可说的故事。如何从一个领导着一个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变成一个围着灶台转的厨师,为什么选择做西餐而不是中餐,科技知识是否有进入烹饪的路径,非科班出身在厨房里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时会有那些便利,设计菜单时能否用到以往学过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拿出来对照一些菜式做文章的。一个60个餐位的单体店,从推广角度上讲,做厨师(做个人)要比做店更容易一些,人的因素会比食的因素更吸引人。如果是大中型连锁餐饮,倒是应该选择做店,要的是整体形象的建立与推广,小店、单体店讲人的故事更易发掘出传奇,记住了人也就推广了店。当然,你要有自己的拿手菜,要有令人感兴趣的故事和好吃的。这些是基础,否则也没什么好讲的。
回家睡了一会儿。最近几天睡得比较晚,都是凌晨三点左右才睡。睡眠时间不够,白天精气神就差很多。今天午饭快结束时,我打了几个哈欠,确实感到困了。醒来翻看杨原老师的《如果故宫会说话》,书中说乾隆时期很少看到御膳房菜单中有鱼,只有乾隆五十三年七夕节晚膳有一款辣汁鱼。满族人有吃鱼的习惯,平日里上贡也有很多鱼,可是乾隆时期就是很少见到鱼菜。到了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宫里鱼菜多了起来,皇帝进呈给太后的晚膳中就有“口蘑鱼片”。杨原老师没能从故宫开放的档案中找到原因,他大胆想象可能是乾隆小时候吃鱼被鱼刺扎过,于是不再吃鱼。我也大胆想象一下,同治年间鱼菜增多,是否与慈禧的父亲在安徽当官有关呢?慈禧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住所芜湖。看了一眼资料,我这个真是胡思乱想了。惠征赴任前,慈禧已被选中,惠征安排好女儿的事情,才去安徽上任的,也就是说,慈禧没有去过江南。我这么想是受了小说家高阳先生《慈禧全传》的影响,小说家言,惠征死后,慈禧扶灵回京,路上曾受到过某地官员的接济,于是推断慈禧曾在南方生活过。岂不知那只是小说家言,一查资料就知是枉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