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现实版的《阿甘正传》,贯穿了近几十年商业史上的所有关键节点。他的成长岁月如何塑造了如今的职业生涯?而从他作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成功与失误中,东西方的商业领导者又能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在当今商业世界中,孙正义堪称最具神秘色彩且被广泛误解的人物之一。作为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执掌着一家日本媒体技术巨头。在日本本土以及西方媒体的描述中,他常被描绘为一个梦想家、金融工程师和投机者——一个在其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徘徊在财务崩溃边缘的商人。
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现实版的《阿甘正传》,贯穿了近几十年商业史上的所有关键节点:从个人电脑的问世,到互联网的诞生;从互联网泡沫的膨胀与破裂,到中国的崛起、全球金融危机,再到人工智能的降临。正如英国作家西蒙·尼克松在评论我所著的孙正义传记《赌徒》时所言:“他似乎认识所有重要人物,拥有所有重要资产,或者至少尝试过将其收入囊中。”
我对研究并撰写孙正义的故事抱有浓厚兴趣,期望借此深入理解他的成长岁月如何塑造了如今的职业生涯,同时探寻东西方的领导者能从他作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成功与失误中汲取哪些经验。以下是八点关键启示:
1、化逆境为优势
1957年,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九州岛边缘的一处棚户区,是韩裔日籍家庭的次子。为了躲避歧视,一家人使用日本化名生活。他的父亲曾从事私酒贩卖、养猪、放高利贷,还经营着弹珠机赌博厅。
自幼,孙正义便饱受偏见,但他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奋力打拼。后来,他没有踏入赌博行业,而是在16岁那年离开日本,前往加利福尼亚求学。这段经历让他重获新生。回国后,孙正义创立了软件分销公司——软银,这成为他未来全球商业帝国的基石。
24岁时,孙正义已婚,育有一女,妻子正怀着二胎,此时他却被诊断出患有乙肝,医生预计他仅剩三到五年的生命。然而,凭借开创性的治疗手段,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克服这些早期困境,赋予了他超乎寻常的自信,使他在日后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危机时,也能够顽强挺过。
孙正义始终是个局外人,但他绝不允许别人轻视自己。他将自身的二等公民身份转化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成功克服逆境,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向我们证明,即便出身平凡,也有可能成长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投资者。
2、坚持不懈
孙正义的职业生涯堪称不断自我重塑的典范。他从软件分销商起步,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损失了97%的账面财富。但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转向日本的宽带和移动互联网领域。随后,他收购了美国的斯普林特公司。六年后,尽管长期遭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抵制,他仍成功促成斯普林特与T-Mobile的合并,在美国电信行业打造出一股 “第三势力”。
孙正义向来不会轻易接受 “不行” 这个答案。在iPhone问世前,他不断游说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力求获得在日本的独家分销权。2005年,乔布斯终于被他说服。这款划时代的产品,让软银移动得以挑战强大的NTT DoCoMo,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2017年,他推出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软银愿景基金,用于投资初创企业。尽管截至目前回报表现平平,但他依然持续大量投资,始终坚信科技是推动进步的核心力量。
3、连接东西方
孙正义并没有发明、掌控或拥有突破性技术。他也没有得到美国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或资本市场的支持。然而凭借精通日语和英语的优势,多年来,他一直充当着美国和亚洲之间的桥梁,以及通往日本和中国大众市场的门户。
比尔·盖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孙正义初次会面时,形容他与其说是一个传统的中间人,不如说是一位“文化桥梁”。“当你在日本待了三四天,一直都得通过翻译交流,说的也都是些场面话时,然后,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那真的是让人感觉轻松多了。孙正义非常容易沟通,他既是局内人,又像是局外人。”
孙正义已然让自己成为科技生态系统中近乎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在全球范围内寻觅优质资产,其中包括在中国投资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他最初投入的1亿美元,如今已增值到1200亿美元。
然而,随着中美竞争日益白热化,孙正义不得不努力适应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他的最新项目是开发一款 “超级芯片”,旨在与市值现已超3万亿美元的加州公司英伟达一较高下。为此,他将整合美国的设计专长(这是他对当选总统特朗普承诺的在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的一部分)、通过ARM控股公司借助英国的资源,以及依托亚洲的制造能力(孙正义与台积电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简而言之,即便 “脱钩” 和 “供应链去风险” 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孙正义依然坚守着自己连接者的角色。
4、寻找导师与培养后辈
在日本,孙正义素有 “老将杀手” 的称号。他凭借自身的魅力与自信,早在年轻时就赢得了一众资深商人和工程师的青睐。其中一位是藤田田,这位精通双语的日本商业领袖曾在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总部任职,后来获得了麦当劳在日本的首个特许经营权。另一位是佐佐木正,他是著名的工程师,与战后硅谷的计算机科学家,如罗伯特·诺伊斯等关系密切。他们都被孙正义对未来以科技为中心的乐观愿景所深深吸引,后来都成为了他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
后来,孙正义自己也成为了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科技导师。2016年,两人在东京进行了一场长达45分钟的会面,孙正义成功说服年轻的王储为软银愿景基金投入450亿美元。这堪称一场极具说服力的大师级表演,精准地抓住了王储对错过科技发展浪潮的担忧心理,两人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5、不成功便成仁
孙正义擅长做出令人惊叹的举动。他谈及金额时,动辄就是七到十位数,有时甚至会在 “餐巾纸合同” 上潦草地写下一连串零,用以记录某项交易或潜在的招聘计划。他最喜欢的方式是邀请创业者和投资者前往他位于东京内外,或是加州伍德赛德的豪华宅邸。位于东京市中心的住所(由三栋相连的房子组成,地下室极为宽敞,里面还设有一个人造高尔夫球场),被一位亚洲客人戏称为 “韦恩庄园”,也就是蝙蝠侠的地下住所。
孙正义是运用杠杆的高手。软银常常位列全球负债最多的十大公司之一。他偏爱的策略是借钱,以便能用现金支付,尽管多数人认为这样的价格过高,但从长远来看,他坚信这是极为划算的买卖。以英国先进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ARM控股公司为例,2016年孙正义以320亿美元将其收购,如今该公司的价值已飙升至1300亿美元。推出软银愿景基金后,他更是慷慨解囊,大把撒钱。英国Imagine公司创始人赫尔曼·纳鲁拉来到东京,原本期望获得5000万英镑的投资,孙正义却坚持要投5亿英镑,他深信巨额资金能够 “强力助推” 公司的发展。
6、不要让感情压倒理智
我们固然能从孙正义的成功案例(雅虎、阿里巴巴、ARM)中学到诸多宝贵经验,但也能从他的重大失误(WeWork、Wag、WebVan)中汲取深刻教训。托马斯·爱迪生曾警告:“有愿景而无执行,那便是空想。” 然而,孙正义有时却会忽略这一点。
在收购斯普林特的早期阶段,他全情投入,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但更多时候,他容易被热情冲昏头脑,有时甚至过于轻信他人。他尤其容易陷入 “创始人综合征”,对像WeWork的亚当·诺伊曼这样极具魅力的企业家过度着迷,以至于未能充分审视他们的战略和领导力。孙正义的长期美国顾问罗恩·费舍尔回忆说,他的前任曾这样告诫他:与孙正义合作,就像置身于一场马戏团表演,你不仅要准备好迎接成功的鲜花与掌声,更要准备好应对失败的狼藉。那人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得准备好一把铲子,因为当那些大象们离开城镇时,总得有人来收拾它们留下的烂摊子。”
7、警惕唯利是图者
长期以来,孙正义依赖中间人帮助他在日本以外的市场拓展业务。随着软银规模不断壮大,他进行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招聘,许多高管来自海外印度裔群体,他们雄心勃勃、学历颇高,且对金钱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中很多人是训练有素的数学家,将工程技能运用到了金融领域,而非学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其他印度人,尤其是来自德意志银行网络的那些人,逐渐改变了软银的企业文化,而且并非总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公司内部竞争变得愈发残酷,愿景基金负责人拉吉夫·米斯拉与美籍玻利维亚裔首席运营官兼斯普林特负责人马塞洛·克劳尔之间,爆发了激烈的高层内斗。而孙正义却表现得束手无策,这无疑不是管理领导力的正面范例。
8、着眼未来
现年67岁的孙正义,依旧是一位值得我们持续学习的领导者。几年前,他曾考虑过接班问题,以四年3.2亿美元的合同聘请谷歌高管尼科什·阿罗拉来运营软银。但没过多久,他就感到焦躁不安,因为无法再对每一项投资亲自拍板。当一位朋友问他是否考虑将权力交给家族成员时,他直言:“不可能,我没有儿子。” 当然,他完全忽略了自己还有两个女儿。
新冠疫情期间,孙正义在期权交易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冒险,短短几周内就损失了数十亿美元。随后,他郑重宣布将把权力移交给首席财务官。媒体纷纷断言他大势已去,一些商业伙伴也持相同看法,甚至催促我在孙正义破产前完成他的传记。
与此同时,孙正义始终着眼于未来,尤其是他长期热爱的人工智能领域。2024年,他进行了两笔投资,总计向山姆·奥特曼的OpenAI注资20亿美元。他现在正逐步减持投资组合中的其他头寸,以便将资金集中投向 “深度人工智能” 领域。最近,他与奥特曼、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一同在白宫与特朗普会面,宣布将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他再次重回投资者的核心舞台,开启了他的第五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商业复出。
作者简介:
莱昂内尔·巴伯是作家、播音员,曾任《金融时报》编辑。
作者: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翻译:豆包、Kimi,编校:周强,36氪经授权发布。